尚派形意拳秘传内功八桩(上)
文/ 马世琦 摄影/《中国日报》摄影部 杨士忠
各大拳种皆有桩法练习,不同拳种的桩法外形虽相似,但心法不同,所要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尚派形意拳站功八法由陈子江老先生秘传,是培补元气、疏通经络、祛病强身、掌握开阖呼吸,调节内气升降运行,外静而内动的功法。
深厚的内功是靠桩功的修练而获得的,这也是区分内家拳与外家拳的标准。然而站桩非一朝一夕之功。桩法掌握正确与否对功力的增长和身体的健康有直接影响。八式站桩都是平步桩,即两足外侧与肩同宽平行站立,属于双重,每一势左右都是对称的,所以当出现左右不平衡时,便会产生气血的偏盛偏衰,从而影响人体正常的气血运行,所以站桩时一定要注意身体保持中正,另外一方面,如果失去中正,就会出现向左或向右偏斜,或前俯后仰,这样机体的受力状况就不一样,如向左偏,则左侧承力大,久练成习惯后易造成肢体的畸形。如何避免这一问题呢?正如太极拳的口诀所述:“尾闾中正顶头悬”,形意拳桩功要求“百会”与“会阴”形成的人体中轴垂直于地面,且左右对称。
另外,还需注意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练功时要选择适当的地点,最好选择平整的地面,如地面倾斜或不平,也难以保持练功时身体的中正及姿势正确。环境的选择也很重要,应尽力避开人多喧哗的地方,练功时静是必要的条件,同时空气也要清新,不可到污水河畔及空气污浊的地方去练习。因为呼吸本身就是一个不自觉的吐故纳新的过程,要尽力避免吸入污浊的空气。人们虽不可能远避尘嚣,隐于山林,但也应找一片净土,宜人的环境可使人内心清静自然,有利于内气的修炼。
站功八法也应归于气功一类,因为这里面也包含了培补元气,冲关通络等内容,古人讲:天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人类所固有的三宝是与生俱来,由先天所获,人之初生,其元精、元气、元神秉受于父母,它们决定了人的生命。由于人们的生存环境在不断地改变,空气、水源、食物的污染,精神的刺激,过度的劳累,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元精、元气、元神便因此而日渐耗损,于是人便由此而病。人们进行内功修炼,通过调整后天,培补先天而达到使身体健康的目的。人之初生,其形质柔弱而精、气、神充盈,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始终保持旺盛,一旦成年以后,即呈衰退的开始,如能注意培补,便可做到体健无疾,度百年而去。
从武功的角度来讲,通过形体的调整可以蓄积功力,使周身相合,肢体松活,体内外阴阳平衡,内气贯注周身而达于梢节,若用以击人,则可合周身之力而聚于一线,以气帅形,气至则力到。从推拿按摩的角度看,通过站功的练习,亦可蓄气于丹田,气充于内,一旦临证施力,以意帅气,贯周身之力达于梢节,施用于患处,气充而力足。同时,施力轻灵,易于随时调整,直捣病巢,收效显著。
形意拳站功八法的习练者极为稀少,因而在形意拳专论中提及的也很少,而这些功法经过实践证明确实不容忽视,不仅对内气的修炼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身体健康也大有益处。曾经有这样三个病人,其一为胃肠病,其二为严重的肝病,其三为全身性关节炎,用药已无能为力,三人均坚持练功半年,病症就得到了明显改善。内功爱好者不妨尝试一下,如能持之以恒,必会大有裨益。
第一式:
先使身心放松,两手自然下垂,此时要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心不遐想,神不外弛,做到无欲无求,心静如水,舌抵上腭,两腿并立,深呼吸数次,轻吸缓呼,要求做到松、静、自然。
左脚向外横跨,落步后调整重心,使两脚与肩同宽,脚尖向正前方,既不可内扣也不可外分及一前一后,要保持平、正。然后十趾扣地,足心涵空,身体70%的重量落在后脚跟,30%的重量落在前脚掌。由于后脚跟承重较大,站桩又需要有时间作保证,因此练功时应穿着软底平跟鞋为宜。
膝微屈,似直非直,似曲非曲,膝欲曲而委中大筋欲直,前曲后伸,使大腿后侧肌肉形成上挺之力。两膝的内侧向外翻,使两脚产生外分之力,其感觉为欲以足跟为轴,两足尖向外转动,但由于脚底与地面的摩擦力阻止了转动,欲动而未动之时为最佳。由于膝内侧外翻,带动大腿内侧也有外翻之力,所以当两胯向内微合时,圆裆也随之完成。此时两腿从脚到胯全部形成了横向的争力和上挺力,横竖相济,正符合“足坚而稳,膝曲而伸,裆深而藏”的要求。
提住谷道,尾骨向前翻起,两臀相抱,欲坐而未坐,大腿根部折弯处向内微敛,可调直腰椎的生理弯曲。
腰椎拔直后,背部要求平、正,脊椎直,尾骨不得左右偏斜,保证了尾闾的中正,也保证了脊椎的正直。
两肩松开,微向内扣,使两肩欲交于前方,此时背部横向拉平。
因两肩内扣,胸部自然向内含,自能气降丹田。
左手内侧“劳宫”按住腹部“气海”。再以右手内侧“劳宫”搭在左手“外劳宫”,两手都不要用力按,要求若即若离。
两肘离开两肋,肘尖向前翻,使两“曲池”欲交于正前方,两肘同时还要下沉,有落地生根之意。
下颏内收,提起耳后高骨,使“百会”上顶,额向前顶,形成向上牵拔之力,与扣肩、合肘、沉肘,共同形成横向和竖向的拔劲,也是横竖相济的劲力。
舌上抵,扣住牙齿,但不要用力,口微闭。
两眼可以微闭,也可以平视前方,但不要极视,这样可以使面前之物见如未见,从而做到神不外弛。初练者如果微闭双眼,站不很久就会出现前后晃动,不可自制,虽晃而不倒。如果即刻睁开双眼则停止晃动,这是正常现象。若不闭双眼,即可避免上述情况,待练到内气充盈、根基稳固时,此种现象便会消失。
姿势调定以后,重要的是调息以配合内气的运行。常人呼吸是无意的,而练功时则须导之以意,故要求轻吸缓呼,呼要均匀,吸要深沉,勿挟有声,勿使耳闻,吸气时意想气下重楼、过膻中以降丹田。气下丹田,小腹隆起,两手向外推。呼气时小腹回缩,两手又随之而回。这里要注意的是吸气的意,呼气无意,取意存而不泄。此处所讲运气方式为顺腹式呼吸,正与实战施用功法时的运气方式相反。
初学者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腰背不容易拔直,这里介绍一个简单的方法以供参考。事先找好一个大柜或墙的一条垂直的棱,在理解了所有的要领后,可以先将脊椎与此棱角靠齐,利用此参照物来纠正脊柱的弯曲。但不要用力,做到每点都不受力为宜,这时用手在腰部试插,如有缝隙,马上进行调整,使尾骨前翻,有欲坐而不坐的感觉,经过调整达到要求后,可体会全身各部位的感觉,这种方法只用于调整形体姿势,真正练功时要离开倚靠物。另外在调整腰椎时也要注意背部不可弓起,如若失于正直,用意上提“玉楼”,这样便可纠正姿势。
如果此法要领能够理解无误,首先可能出现的是唾液增多,练功者称之为金津玉液,顾名思义为重要物质,万不可唾弃,要缓缓下咽,意想纳入丹田。另外,初练时有可能矢气较多,为排除腹内污浊之气并非坏事,只要始终提住谷道即可,顺其自然,不要极力憋住不令排放。
本势有利于固本培元,呼吸方法是平时所说的腹式呼吸,小腹一起一伏,状如婴儿。人之初生,完全都为腹式呼吸,如果长成之后能够坚持练功,就可恢复元真,并成为自然。由于此式是以手抱丹田,所以比较轻松,不易过早感到疲劳,身体虚弱的人宜多加练习。腹部的起伏实际是靠胸腹间的横膈膜的升降来实现的,一升一降,一起一伏,不断地升降起伏,体内的脏腑组织也随之运动,可以增强脏腑的生理机能,从而达到健身之目的。当站到一定时间后,小腹部会产生温热感,两手之间也会感到较热,这是因为松则通,紧则滞,只有放松才能使气血达于梢节。
一般收功时要做一些活动以消除机体的疲劳,具体方法如下:
其一,提起双手,高与“膻中”平齐,两臂曲,虚提拳,两掌心向里,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右手距前胸约10厘米左右,左手距右手约10厘米,右手由里向上向外转,左手由外向下向内转,这样共转动三次。然后,两手回到原位后,再以右手由外向下向内转,左手由里向上向外转,也同样转动3次。转动时两脚不动步,也不要以肘为轴单转前臂,而是以肩为轴的前后转动,与肘的曲伸相配合,注意随着以肩为轴的转动的同时带动全身,使身形随之左右偏转。两臂一转,周身皆随之而转。转时不可过快并要注意周身各部动作的协调。
其二,两臂下垂至大腿内侧,两手松开,十指向下、两掌心相对。吸气,提起脚跟,仍不动步。呼气,下蹲,两手沿大腿内侧下插。起立,然后仍重复上述动作,共4次。
其三,直立,仍不动步,两手下垂贴于大腿外侧,掌心向里,先向右拧转,转至极限,腰和腿部不可弯曲,然后再向左转,方法与右转同。这样向左、右各转12次即可结束练功。
上述的放松活动是每次结束练功时的调整动作,如果每次只站一个式,可在结束时做一次放松活动,以利于气血和形体的和缓松弛。
图1
图1(侧面)
第二式:
第二式站法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与第一式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式以两手为掌,掌心向上,曲臂、沉肘、两手五指一一相对,两中指间的距离很小,但不要互相接触,两掌的高度应与“气海”平齐。两臂成环抱式,以小指指尖外侧贴住腹部,两肘下沉,在沉的同时向前翻,离开两肋,意想两肘的“曲池”交于正前方一点。
要求两肩松开,两手十指毫不用力,自然放松并微弯,以利于气血顺利到达梢节。姿势调定自觉周身舒适自然后,调呼吸,此时呼吸方式改顺腹式呼吸为逆腹式,吸气则小腹回缩,呼气时小腹隆起,这样可以加强体内脏腑器官的活动量,使脏腑功能得到锻炼,实战技击时均以逆腹式呼吸来增加爆发力,这也正符合呼气为开、为发、为阳的道理。同时,在内功按摩技法施用时,呼则施力,吸则持力,也是逆腹式呼吸的运用。
逆腹式呼吸的方法需以意领气,当吸气时,意想气过“重楼”直降“膻中”,可稍做停顿,但不可用力憋气。然后再缓缓呼气,呼时气直降丹田,此时小腹隆起,聚气于丹田。由于呼吸是由意念调节而进行的,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可以大大降低呼吸的频率,故久练能使心平气和,精力充沛。
图2
图2(侧面)
第三式:
当第一、二式练习一段时间后,可使丹田之气充实,自觉内气鼓荡,一身懒惰之气皆无,两腿及背部强韧有力,行路步履稳健,身体状况更会有很大的改观,此时再练第三式,其功力进境会更快。
第三式的步形、身形及身体各部位的要领与前两式基本相同,具体区别在于此式两手的掌心向下,五指松开,自然弯曲,两掌下按,鱼际贴在大腿根外侧的腹股沟尽头处,两肘自然向后撑并下沉,双肩内扣,两手掌心内含。按在大腿两侧的手掌轻轻上挑,但不要用力,以免使腕部僵滞不灵。姿势调好以后,仍是以舌上抵,捉住谷道,然后调整呼吸,吸气时要意想真气自百会穴缓缓下降,下重楼、过膻中、降至丹田。此时小腹隆起,稍作停留,但不可憋气,呼气时再将真气下降至会阴。百会为阳,会阴为阴,引气下行,可使真气贯通冲脉,使阳交于阴,取天地交泰之义。真气降至会阴后,小腹并不回缩,这并不是憋气造成的,而是真气凝聚所致,从而达到“畅其胸,实其腹,内气鼓荡,小腹常圆”的目的。但欲做到此点,必须以前两式的修炼作为基础方可实现。如此内气的蓄积,将气在体内存而不泄,蓄而不发,不久后会出现丹田发热或会阴时有阵跳,这都属得气表现,但需注意以意导气时不可行气过猛,以防出现腹泻与脱肛。
图3
图3(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