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功法传授后,使不少老同志多年不愈的病患,经过练功而逐步减轻。有些则完全康复,恢复了机体的活动能力。这套功法也同样适用于中、青年人习练。对身体虚弱、经穴闭塞,不能做较复杂动作的人尤为适宜。此功法适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病,男女皆宜,没有禁忌。此功若与“后六十四式”合练,还可治疗各种胰腺疾病。本功采用自然呼吸法,不用意念导引,轻松自然,所以,能够绝对防止出偏,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纠偏作用。
[口 诀]
双手对心胸,经络要疏通。
带脉晃三晃,五脏六腑松。
抬膀慢行步,气贯涌泉通。
病气甩入地,收气归丹田。
[功 法]
1.预备式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头微上顶,颈直,双肩放松,虚腋,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掌心向里,内劳宫对环跳,五指分开微屈,口微闭,舌轻舔上腭。眼平视前方,全身自然放松,宁心入静片刻,排除杂念,沉气三遍。以下各节动作,在动作开始时默念该动作名称口诀三遍。
2. 双手对心胸
两手从两侧缓缓上提,手心向下,当手提至与肩同高时,手腕内旋,同时松肩坠肘;呈胸前抱球势,十指相对约距3~4寸,掌心对胸气户穴,手离胸约一尺左右。眼视前方。稍停片刻接下势。见图3—1。
3.经络要疏通
两手沿前胸下落至环跳穴,用空心掌循经拍打九个九数,共拍打八十一下。拍打时默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九、九、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一九,足少阳胆经拍打。双手从胸前呈弧形下移,手心向里内劳宫对环跳,见图3—2,稍停,然后手变空掌拍打环跳三下,再顺足少阳胆经(下肢外侧)拍打六下,拍打至足外踝。即在大转子、股外中、膝外上、膝外下、腓外中、外踝各拍一下。
二九,足三阴经拍打。双手空掌,从内踝开始,左手拍打左腿内侧,右手拍打右腿内侧,见图3—3,从内踝沿足三阴经拍打至大腿根内侧,再从小腹拍打至胸,共九下。即在内踝、胫内中、膝内下、膝内上、股内中,股内上、下腹、上腹、胸(乳下方)各拍一下。
三九,足阳明胃经拍打(右手)。右手空掌从左胸上部气户穴开始拍打,见图3—4,经膻中至右侧,沿右侧足阳明胃经向下拍打至足背,共拍打九下。即在气户(左胸上部)、“两乳间、脐右侧,腹前上、腹前中、膝盖、膝前下、胫前下、足背各拍一下。
四九,足阳明胃经拍打(左手)。左手空掌从右胸上部气户穴开始拍打,参见图3—4,动作顺序同上,唯左右相反,对称。
五九,足太阳膀胱经拍打。双手掌分别从两足跟向上,沿足太阳膀胱经拍打至肾俞穴,共拍九下。即在足跟上、小腿肚、掴窝下、脚窝、腿后中、臀横纹、臀中部、臀上部、腰部各拍打一下。见图3—5。
六九,左手三阴经拍打。右手空掌,从左胸气户穴起,循三阴经(上肢内侧)拍打至上肢端指尖,共拍九下。即在腋下;肩前、肩上、上臂内中、肘关节、前臂内中、腕关节、手掌、五指各拍打一下。拍打腋下时,中指端正拍在极泉穴,掌心拍在天池穴。见图3—6。
七九,左手三阳经拍打。右手空掌从左手背指尖开始,循手三阳经拍打六下至肩并,即在手指背、手背腕、前臂中、肘后、后臂中、肩井各拍打一下。第七下拍脑后大椎、玉枕,第八拍头顶百会,第九拍神庭、印堂。见图3—7。
八九,右手三阴经拍打。同左手三阴经拍打,唯左右相反。
九九,右手三阳经拍打。同左手三阳经拍打,唯左右相反。
有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在拍打经络时可以不弯腰。前述九个九是激导经穴效应的口诀,在拍打时要默念。八十一下拍打完以后,手自然落下。
4.带脉晃三晃
两手从体侧呈阴掌(手心向下)缓缓向前向上提起,提至与腰等高时,小臂内旋,掌心向内,对脐腹。十指相对,间距7寸左右,形成环抱姿势,置于带脉前,腰部放松,见图3—8。宁静片刻,先向左转腰90度,再缓缓右转腰180度,左右为一次,共转三次。然后归正,两眼平视。转腰时要缓慢,双脚不能移动,腿随腰转而不得弯曲,两手不要移位。
此势两掌对脐腹,自然贯气于下丹田。两手臂环抱,两手三阴经形成闭路,手三阴经气盛,故易产生抱气团之感。此气团的直径是由掌心到肾俞。也就是说腰也在该气团之中,而丹田在气团之中心,有促“气化精”之功。身体左右晃,枢纽在腰,有疏通带脉的作用,疏通带脉可防治带脉病症。
5.五脏六腑松
接上势,双手捧气上行,变空心掌,分别轻扣于心胸区(上焦),颤动点按三次;双手下移扣于两肋肝脾区(中焦),同样颤动点按三次;再向下移置于小腹、膀胱、大小肠渠道(下焦),颤动点按三次,体内要有振颤松动感。最后两手落于体侧。两眼平视前方。见图3—9。
此势主要通过两手颤动点按而达到放松五脏六腑的目的。振颤放松相应脏腑组织的同时,也促进了血液循环,压迫使组织血液排出,放松有利血液对组织的灌注。从而改善其血液循环,促进其功能,防止其疾病的发生,促进其疾病的康复。带气振颤,还有自我发气的作用。
6. 抬膀慢步行
双手从体侧呈阴掌缓缓提起至肩平,环抱成一个阴阳鱼状。右高左低,右臂略与肩平,左臂低于肩。左手四指对着右手合谷穴,相距约尺半,左手拇指对膻中穴,间距同身约三拳头宽。两手掌心向下,右手臂弧形伸于身体右前方,眼视右手。
然后,慢步行时,手型不变,眼视右手。左脚先以淌泥步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脚前掌先着地,两脚成外侧八字形,重心在右脚。然后重心前移,右脚向左前方内扣一步,继而左、右、左、右向前共走六步,第六步右脚脚尖朝前,第七步左脚从右脚跟后歇步叉到右边,身子下蹲呈“坐盘势”,屈膝稍蹲2――3秒钟,然后起身,第八步,收左脚提起,同时右脚蹲地跳起,左脚盖步落在原右脚右侧,右脚向右横跨一步(与肩同宽),两脚平行站立与起势方向同。跳步正立势,其意之妙在于跳出病气(浊气)圈外。否则,病气(浊气)易再复身。见图3—10。
7.气贯涌泉通
接上势,两手顺势在胸前变为剑指,顺前胸导引下行,垂于两腿前,直指涌泉穴。眼平视前方。见图3—11。剑指透过脚背对涌泉穴贯气5―10秒钟。
此势剑指发气,气贯涌泉有两种意义:一是打通涌泉穴,继续排浊,使浊气降至地下深处;二是令涌泉和地气打通(无病者,练功场无病气的情况下),以采地灵之气。前者吐故,后者纳新。
8.病气甩入地
右手变爪成梅花瓣形,上提置于右肩井穴,左手亦变爪形移置于左后侧,合谷对肾俞或命门穴;身体向左扭动45度,见图3—12。然后迅速向右涮腰,使身体归正;涮腰的同时,带动手臂,左手臂甩在正前方,手心向前,指尖向下,排病气入地,右手臂甩在身体右后侧(环跳外侧),手心向后,指尖向下,排病气入地。以上为“左转右甩”,继而作“右转左甩”。动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顾名思义,本势的作用和目的是将病气甩入地。方法是“甩”。“甩”有两个作用:一是收浊气由体内甩出;二是收浊气和清气用“甩”的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这是因为浊气重,清气轻,如石头和棉花,用“甩”的方法可将它们分离开来,石头“甩”的远,棉花“甩”的近。
9.收气丹田中
双手从体侧捧气缓缓向上,举至太阳穴并在额前收拢,虎口相对,手心向内,缓缓向下,经额、面、胸、腹导引至下丹田,内视稍许,眼平视前方。脚步不动,双手自然落于体侧,还原成预备式,全身放松,入静片刻,外气收回。最后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