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极拳为拳种之一,全称“开门八极拳”。称“开门”者,取其以六种开法(六大开)作为技法核心、破开对方门户(防守架子)之意。称“八极”者,系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的说法,寓“八方极运”之意。
北方称武术为把式、八式。八极的意义在于勉励门内弟子要将八(把)式练到极高的境界。另外八极的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各部位的应用。所以八极之名是要求本门弟子将这八个部位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在汉朝刘安写的《淮南子》里记载:“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八纮之外有八极。”这里八极代表了极远之处。八极拳之名也是要本门弟子将八极拳的劲道练到极远之境。
八极拳历史悠久,经历代传人刻苦精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练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断发扬光大,经久不衰,代代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武术界影响很大。
全称“通备劈挂拳”。古代曾有异称“披挂拳”。明代即流行于民间。清末主要传习于河北盐山、沧县、南皮县等地。同治年间传入京津地区。宣统二年,天津中华武士会成立,列劈挂拳为主要科目之一,传播于华北地区。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劈挂拳被列入高级教材。民国以后,以沧县、天津、兰州、沈阳等地为盛。新中国成立后,劈挂拳遂被列为竞赛项目,现已遍及全国。劈挂拳本属通备拳种。清代后期,也曾称“通臂门”,故在一些武术专著中称“劈挂通备”,而被看作是通臂拳中的另一支。近百年来,通备拳处的第一路子拳劈挂拳传播较广,故称通备为劈挂门。
其特点为大开大合,刚柔相济,以长为主兼有短打;在劲道上讲术滚勒劲、吞吐劲、辘辘劲、劈挂劲。技法上讲究伸则大开大合、长枪大戟;收则势短节猛,搅靠劈重,似有若无。手法上以搌、弹、劈、挂、摈、斩为主。拳法传习有“慢拉架子、快打拳、急打招”的法则。
劈挂拳流传于明代中期,至清朝中期时流行于河北沧州,以郭长生为代表人物。劈挂拳的特点为行神自如、动作舒展、洒落矫健、疾速多变;起落站伏、伸收摸探、开合暴发、蜿蜒蛇行。此拳在中国乃至国外流传很广、知名度很高,有很好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