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又称京戏,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京剧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剧发展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个徽剧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称为四大徽班)陆续来到北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汉调(楚调、西皮调),许多汉调艺人,加入徽班,与徽班与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
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后来北伐成功,全国统一,北京改名北平,“京剧”改称为“平剧”。又由于平剧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近代学者齐如山甚至认为平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精华,所以平剧也被称为“国剧”。
1950年代,大批国内难民南下香港,并带着京剧到香港发展,于占元1960年代在香港开办中国戏剧研究学院,并成立七小福(包括成龙、洪金宝、元华、袁和平等)。至1970年后,香港粤语已经成为主流,京剧在香港式微,中国戏剧研究学院(七小福)解散,并各自发展。香港的京剧特色也融入到粤剧与香港电影中去。
如今,京剧与大部分地方戏剧一样,面对流行音乐的冲击,而逐渐衰落。
行当
京剧的行当主要分生、旦、净、丑四种。
生就是指男子,又分老生,小生,武生。
旦就是指女子,又分正旦(青衣),老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彩旦(丑角)。
净就是花脸,又分正净(铜锤花脸),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毛净。
丑就是丑角,又分文丑,武丑,女丑。
此外,在古代戏剧中的末角也作为重要角色单独列出的,其一般作为配角。现代戏剧中已经和生合并,即“须生”。
主要流派
京剧的流派主要指演员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这种表演风格通过师徒相传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代表剧目。
不同流派和他们的代表剧目。
红鬃烈马、纺棉花、翠屏山、五花洞、宇宙锋、荒山泪、四挑滑车、小放牛、四进士等。
正旦
王派
以王瑶卿为代表,代表剧目有《辛安驿》、《十三妹》
梅派(花衫)
以梅兰芳为代表,主要传人:言慧珠、梅葆玖、杜近芳等。
代表剧目有《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水斗断桥》、《奇双会》、《游园 惊梦》、《穆柯寨· 穆天王》、《木兰从军》、《抗金兵》、《生死恨》、《西施》、《洛神》、《穆桂英挂帅》等。
程派(青衣)
以程砚秋为代表,主要传人有:新艳秋、王吟秋、李世济、赵荣琛、李蔷华、张火丁等
代表剧目有《锁麟囊》、《荒山泪》、《六月雪》、《亡蜀鉴》、《马昭仪》、《女儿冢》、《青霜剑》、《碧玉簪》、《春闺梦》等。
尚派(刀马旦)
以尚小云为代表,主要传人:尚长麟、吴素秋、杨荣环等
代表剧目有双阳公主、三娘教子、祭塔、昭君出塞、南天门、秋胡戏妻、二进宫、花蕊夫人、峨嵋剑等。
张派
以张君秋为代表,代表剧目有《望江亭》、《诗文会》、《楚宫恨》、《秦香莲》等。
花旦(小旦)
荀派
以荀慧生为代表,主要传人有:童芷苓、孙毓敏
代表剧目有《红娘》、《红楼二尤》、《花田错》、 《辛安驿》、《十三妹》等。
老旦
龚派
以龚云甫为代表,代表剧目有 《金龟记》、《遇皇后:打龙袍》、《游六殿》等。
李派
以李多奎为代表
老生
谭派
以谭鑫培为代表,主要传人有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增等。代表剧目有定军山等。
马派
以马连良为代表,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等。
麒派
以周信芳为代表,主要传人:程毓章、高百岁、陈鹤峰、周少麟、小王桂卿等,代表剧目:斩经堂、追韩信、打严嵩、四进士、徐策跑城、华容道、赵五娘、封神榜、九更天。
余派
以余叔岩为代表
高派
以高庆奎为代表。高派传人有高世寿,李盛藻、 李和曾、李宗义、宋宝罗、沈金波、白家麟、虞仲 衡等,再传弟子辛宝达、李文林、倪茂才、吴平、 张跃孚等。
高派代表剧目有:《逍遥津》、《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 《哭秦庭》、《四郎探母》、《李陵碑》、《浔阳楼》、《连营寨》、《胭粉计》、《七星灯》等传统剧目。
高派新编剧目有:《煤山恨》、《史可法救国记》、《掘地见母》、《八义图》、《宋十回》、《鼎盛春秋》、《豫让桥》、 《赠绨袍》、《马陵道》、《苏秦张仪》、《窃符救赵》、《蝴蝶梦》、《八搜邹应龙》、《锤震金蝉子》、《朱仙镇》、《三打祝家庄》、《生死牌》、《摘星楼》、《孙安动本》、《智斩鲁斋郎》、《闯王旗》、现代戏《白云红旗》、《节振国》等。
言派
以言菊朋为代表
杨派
以杨宝森为代表,主要传人,汪正华,程正泰等
代表剧目有失空斩,《杨家将》,《乌盆记》,《伍子胥》,《捉放曹》等。
奚派
以奚啸伯为代表
武生
杨派
以杨小楼为代表
尚派
以尚和玉为代表
盖派
以盖叫天为代表
李派
以李万春为代表
李派
以李少春为代表
小生
姜派
以姜妙香为代表
叶派
以叶盛兰为代表
俞派
以俞振飞为代表
花脸
大花脸(铜锤花脸)
金派
以金少山为代表,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等。
侯派
以侯喜瑞为代表
裘派
以裘盛戎和他的爸爸裘桂仙为代表,主要传人有方荣翔、李长春 (京剧)、尚长荣等。
代表剧目有《赤桑镇》、《铡美案》、《赵氏孤儿》等。
二花脸(架子花脸)
郝派
以郝寿臣为代表,代表剧目有《芦花荡》等。
丑角(三花脸)
代表人物有萧长华等。
著名演员
道光时代三鼎甲
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
后三鼎甲
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同光十三绝
郝兰田、张胜奎、梅巧玲、刘赶三、余紫云、程长庚、徐小香、时小福、杨鸣玉、卢胜奎、朱莲芬、谭鑫培、杨月楼。
四大名旦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四大须生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四大须生: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谭富英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须生及流派
程长庚、张二奎、王九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汪笑侬、言菊朋、余叔岩、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李少春、唐韵笙等。
武生及流派
杨小楼 尚和玉 李万春等。
净角及流派
金少山、裘盛戎、袁世海等
旦角及流派
筱翠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