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武术搏击功能之我见

武术这一传统项目,不同于很多体育项目,因为它不只在于能强身健体,能进行武术套路与功法的展示,更重要的是以练为战,注重实效。所以说技击对抗是检验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准,否则就失去了武术的真实意义。

        自古以来战场上的集群拼杀,民间武林的徒手过招,是促进技击技术提高的重要因素,中国几千年来丰富的传统文化,孕育了独有的民族奇葩,它集套路演练、功法研修、实战技击为一体,而且在实战中以踢、打、摔、拿的综合运用为其特点,有别于其它的国外对搏拳种。

        单就徒手技击而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时代的历练,在不同地域和不同的民族差异的条件下,中国武术不断地发展,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但中华武术的特色和精髓是不变的。民族的是世界的,传统的是永恒的。我在挖掘整理和继承与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和探索,并根据历史发展的需要,提出新的理念,进行广泛的探讨。

一、技击的发展与提高需要有广泛的人员参与和搭建交流的平台。

        自古以来,由于武术的各门派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对本门派的武功是轻易不外传的,当然更谈不上进行广泛的交流,再加上地域阻隔,交通不便,造就和形成了中国武术的多门派多形式的异彩纷呈的形态。从技击方面而言,各家都有看家本领,不轻易外露。从我国儒家传统的理念而言,历来练武之人又切忌好勇斗狠,不是很有必要时是不和外人交手的,所以交流渠道经常是不畅通的,有很多对抗技击实例都是遵循点到为止的原则,即使有倒桩,见红判胜负的例子,那更是效果一出,输赢立判。更何况这样的战例是非常少的,能代表本门出战或亲历现场的机会是不多的,这对武术技击的发展是不利的。但是打擂比武在全国各地盛行的年代里,都大大促进了技击的发展。比如从清朝到民国期间,全国各省每年推行打金章的擂台比武,四川也举办了一年一届的成都青羊宫打擂,比武获胜者可打省考和国考,促进了武风的盛行。正因为有了这个交流平台,全国涌现了大批高手,谱写了很多传奇的故事。

        建国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武术还需正确定位的过程中,民间教拳和学武都是很谨慎的。我们初学武术的几年里,师父是不教技击的,师兄弟之间要探讨,揣摩技击动作,被老师发现是要挨训的。好不容易盼到师父教了几招,也是不让弟子们对打的,即使要交手,也是千叮万嘱的要求点到为止。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练武、教拳术本来就不敢大张旗鼓,何况实战训练,打出点事来,师父负不了责。直到文化大革命这种特殊年代的开始,武术竞技基本转入地下,师兄弟们不敢公开对练,都是很早天不亮,在公园里人迹罕至的地方带着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进行探讨实践。那时如果各门派之间有了误会或有其它因素有必要比武时,在中间人的撮合下也会在非常偏僻的地方以切磋的方式解决,但多数都是约了很长时间,交手也就仅有几分钟。围观的、鼓励的都是圈内人,几个回合下来,稍有胜负也就有人要规劝,双方就握手言和了。正因为缺少交流平台,可以说这一段时间里,武术训练的发展,特别是对抗性技击的内容是受到了影响的。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武术的事业开始复苏。一九七九年广西南宁举行首届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我们四川省原定以技击实战方式选拔队员,但到了临场的时候,主管部门的担心依然很多,改为队员之间自己讲动作。以语言辅以示范来认定了几位参赛选手的水平。虽然那时我们大家仿佛已看到武术的春天就要来了,但公开的技击交流活动仍然受限,展现的平台仍然建不起来。

        但值得庆幸的是,就在一九七九年南宁的这次观摩大会上,有了武术技击的模拟比赛,在大会的组织下,部分代表队如四川、北京、山东、浙江、广东等进行了本队队员之间的武术技击赛,事实上,是在没有比赛规则,没有大会裁判员临场执裁的情况下进行的技击展示(当时叫散手比赛)。就是这样的一个模式的开始,已经是代表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意味着坚冰已经开始溶化了,终于在一个全国武林人士参与的平台上有了武术实战的开始。这个信号、这个喜讯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紧接下来的几年,全国武术观摩赛如期举行,每届都有技击项目,而且开始有了散打试行规则,有了抽签配对的对抗赛,这也意味着武术技击有了广泛参与和公开交流的平台。受此鼓舞,结合四川省特点,我省一九八三年在省内各地、市举行选拔,在四川自贡市举行了首届全省武术散打赛,大胆采用无护具(带护裆)、无拳套、无级差的(先分级赛,后各级第一名对抗)比赛,全会仅设一枚金牌,竞争激烈,全省各大媒体高度关注,多日追踪报导,现场观者如潮,灯光球场内观众严重超员,进不了场的人宁愿在场外听声音、听热闹也不愿离开,可见群众对中国武术的喜爱程度之高,可见大家对技击项目的开展有多么拥护,并且证明了武术技击的交流平台的重要性有多重大。

        这次比赛由于先进行了各地选拔,参赛者具备一定水平,场上充分展示了武术各门派技法。由于没有采用护具,所以场上运动队员“顶牛”、无理冲撞等现象极少。这次比赛为以后的四川开展无护具的“蓉城擂台赛”打下了基础,也可能为以后的这种模式比赛做一个参考材料。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流,我获得大会唯一的这枚金牌。这次夺冠,使我从此走上了武术办学之路。同期、同台比赛的运动员们很多人在后来都为四川乃至为我国武术事业做了大量工作和贡献。当年我们一批人共同成立了四川第一所武术学校,和当年全国同时代的怀着武术梦想的人一样,开办武术学校进行招生教学。正因为有了意义深远的这次比赛,让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同仁们走上以武术为职业之路。办学者们培养了大批新学员,学员们又在不同的比武平台上进行比赛、交流。

        一九八五年开始,全国武术散打比赛就已经普及开了,大家熟知的“钢龙杯”、“保险杯”等等,在中国武协领导下,由企业冠名的全国比赛也开始亮相,这一切都是促进了中国武术快速振兴和发展的交流平台。直到中美对抗赛,国际散打赛的各种赛事,以及近期举行的中泰职业拳赛等都是技击发展中值得大力提倡、不可缺少的交流平台。

        而这种交流一定要在打破门户之见、超越国界、在互访互补中加以提高和完善的。我们始终应尊崇一个道理,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下,在完善的交流平台上技击对抗,是习武者检验武功之地。实践得来的才是真实的,通过交流得来的才是共同的,广泛参与的才是民族的,而民族的永远是属于全人类的。

二、要有多种形式的技击比赛才能促进技击技术的发展。

        1、要有职业选手俱乐部之间的比赛,以确保搏击中的综合技术的展现和中华武术实力的展示。

        中国武术技击一直提倡头肘膝、肩腚髋的运用,这些技术并非泰拳的专利,为了展现中国功夫特色,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在没有拳套或采用分指手套的情况下,擒拿反关节的刁、拿、锁、扣的功能在运动中是完全能实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制定出适用于职业选手的比赛规则,规则中取消拳套,或采用分指手套,给选手松绑,允许采用各种武术技击动作攻击对方,这样才能更全面的表现武术中的细微动作,如掌指动作、擒摔动作,有了动作的细化,才会表现出更多的技术差异。

        也就是说,在俱乐部之间的职业联赛中,实行的规则应是逐渐取消护具,逐渐的部分取消攻击方式的限制。推行俱乐部会员注册、转会制度。推行赛制国际化,技术全面化,运作市场化。

        2、保留现行的散打业余选手年度例行比赛。在保留护具的前提下,鼓励运用全面技术的得分,如头、肘、膝,击中有效部位的得分,对推拉、“顶牛”,长时间缠抱等动作从规则上加大力度进行限制等。

        这样做既保留了普及面广的业余散打比赛,又提高了比赛中的技术含量,同时,这类比赛也是产生俱乐部职业选手的后备人才库。

三、武术人才、高水平技击选手的生存与出路,关系到武术事业、技击出路和发展。

        在80年代初期,年轻的武术学员们,或拜师习武的武术爱好者们,以至逐渐参与到武术行列的人们,在训练中慢慢地步入成年、中年了。许多人把武术训练作为一种单纯的爱好,作为强身健体的运动,也有怀揣梦想希望终身从事武术事业的,想夺冠军、立志为振兴中华武术而贡献力量的人员,这是一批值得鼓励、扶持的技击道路上的中坚力量。

        从技击的深度发掘和技击综合能力而言,需要全身心的从事武术技击比赛和研究。但是摆在大家面前的是,这些武术人的才就业与出路这样的严峻问题。

        从多年武术办学的经历而言,我们所见到的许多优秀的学员,在取得省、市乃至全国散打比赛成绩后,依然面临就业与生存的问题。他们中有的可以成为武校或武术队教练,但更多的只能从事保安、护卫工作。还有许多优秀运动员为了生存、生活,走上其它工作岗位,正因为这样,他们都可能丧失提高训练和参加重大赛事的机会。对于一个立志从事武术技击研究与发展的人才而言,资源的浪费是巨大的。

        近年来,各省都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散打运动员,他们在全国乃至国际技击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目前技击技术的对抗强度提高、技术含量要求不断增高的时期,中国技击需要总结与发展,选手们需要迎战国外的技击强手,这就需要有对上述新生的、年富力强的、有发展前景的队员以生活、生存的保障,提供更好的训练条件,提供全世界交流互访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如何解除队员们的后顾之忧,解决退队之后的就业、生存保障问题,以及如何创造可持续发挥技击特长的环境和空间,否则技击项目的人才会面临不断流失的境地。而且对现有人才的保护、保留和做到人尽其才,会给将来更多的武术苗子展示前景,解除顾虑,从而达到后继有人的目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际上其它体育项目以及拳击等项目的俱乐部形式,是可以借鉴的。俱乐部以职业队员的联赛形式进行比赛,与企业财团的形象打造和利益挂钩,队员成绩和报酬成正比。重大贡献和荣誉应获得相应奖励,特别是以有力的机制,保证队员退役后有所依托,如保险金、社保金、退役金等。同时更应提倡和呼吁的是,中国武术作为世界独有的、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正在为之奋斗和奉献青春的人,已经为之奋斗到老的前辈们应该有专项政府资金,如类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体彩专项资金、地方政府给予的重大贡献鼓励金等,都是可以逐步纳入计划的。这些都是围绕中国武术的技击之路,如何走下去,如何走得更好而言,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四、保留业余的传统的武术技击项目,在确保安全的规则下开展无护具的比赛,必然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除了依托政策保障和企业化模式运作的支撑之外,不能否定的,也是我们从事武术技击项目的各位同仁需要坚定的一个信念就是:武术的魅力是永恒的,而在于我们如何展现和发展。前面谈到,1983年发生在四川自贡的无护具无差别赛,以及提到的1985年首届“蓉城擂台赛”,都是开赛之时观者如潮一票难求。需要特别介绍的是,在2008年的四川内江资中武庙,同样上演了这样的场景:连续五天,每日数千人拥挤在资中市武庙内观看比赛。坐票卖完,加票也无法满足观众需要,甚至有两天大家是冒雨观看也仍然热情不减。为什么在近年来,武术项目观众少、售票难的情况下,会出现这样的盛况,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事例,究其原因,我们认为:1、采用了不戴护具,不用拳套的方式,武术技法能普遍运用,增加了技法多样性。2、允许50岁以上资深武术人员上场,按50—55岁、56—60岁、61—65岁、66—70岁、71岁以上级进行比武切磋。许多年长的运动员虽然速度、力度有限,但展现了传统原汁原味的武功招式,意味是非常深远的。3、大会特别强调比赛安全,提倡武风武德,良好的赛风感动了观众。由于采用无护具,不分体重,只分年龄段的比赛方式,各队员都会在有效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攻击对手,大会比赛规则也在禁击部位和禁用方法上有严格限制,没有出现恶意伤人事件。队员的拼搏精神与顽强作风赢得广大观众喝彩。这种模式比赛的成功举办,也是武术技击之路如何走的一种探索,说明了可以根据不同的运动方式制定不同规则的比赛。规则制定得恰当,有利于不同类别的运动员的技术发挥。如上述比赛,给各门派风格的自由发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队员积极性(特别是老年队员有了展示机会),增强了项目可看性。这些都应该是值得探讨和借鉴的。

五、综合上述各项内容,建议:

        应根据不同类别的运动员群体制定指导性的、不同的比赛规则。如:1、职业选手参与的俱乐部联赛规则(例:带护具和不带护具的两种规则);2、在保留现行散打比赛规则时,增设业余武术散手带护具,允许使头肘膝攻击的散打比赛规则;3、制定有利于民间传统武术技击交流的无护具的比赛。

        有了科学的、适应性强的裁判法,有利于不同形式的技击比赛的开展,让技击的道路走得更宽更广。

        让我们携起手来,互敬共勉,为武术事业的发展努力奋斗吧!

 

版权所有@ 全球功夫网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昌平路386号北京少林武术学校总校    邮编:100096

市场招商电话:010-84991089     传真:010-62715558     邮箱:83156053@qq.com

技术支持:中国网库      备案号:京ICP备12029906号-3

网站成立于2009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