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妙绝伦的惠安“南狮”
福建惠安自古有“石雕之乡”、“建筑之乡”的美誉。惠安盛产青石,惠安石雕继承中国北派石雕粗犷质朴的风格,又兼以南派纤巧细腻的神韵。
石狮历来是惠安石雕的传统产品,圆雕石狮名扬海外。北派的石狮大部分呈蹲状,具有一种威武凶悍的特征,是强大皇权势力和威慑意志的象征。清康熙年间,惠安的匠师李周(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人)创造性地雕刻出摇头摆尾的立狮形状,在狮胸披彩带,足抱彩球,造型生动,呈现出一种喜庆欢快的气氛,雌雄二狮左右侧视,雌狮前爪抚摸戏耍的幼狮,雄狮狮嘴里镂雕的石珠,转动自如,精妙绝伦,达到很高的艺术效果。在惠安民间石雕艺人的手下,威猛的狮子总是显得和善可亲。这种绣球狮因此被称为“南狮”。
在材料上,南狮大都采用南方的辉绿岩,质地较韧,便于精雕细琢;而北狮则多采用质地较硬的白花岗岩。南匠代表人物李周所作的福州万寿桥的十八只“拳头狮”,模仿拳术动作造型、姿态各异,威武壮观,还有福州“泉漳会馆”门前和厦门梧沧石坊下的石狮,福州“兴化会馆”石狮,和福州“南郡会馆”的龙柱,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石雕工艺风格。传世珍品南京中山陵醒狮,也出自惠安名匠之手。
位于惠安县城科山公园的石雕“百狮园”,近百尊石狮分别用辉绿岩、花岗岩和黑石等材料雕刻而成,大小不一的石狮散布于科山的小山头上,北派狮子造型简洁而气势磅礴,南派狮子线条流畅而神采飞扬,狮子神态各异,动静有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惠安狮雕产品畅销国内各省、港澳台,以及日本、欧美、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东南亚一带华侨华人宗教建筑的石狮雕饰,很多是出自惠安工匠之手,它们作为中国雕刻艺术的代表,在异国他乡展示着中华传统艺术的神韵和魅力。
舞狮:民俗活动的主角
狮子在中国民间被视为“祥瑞之兽”,人们希望以狮子“百兽之王”威武、勇猛的形象,来驱魔避邪,祈求和平安宁。舞狮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习俗活动,每逢春节或其他的一些喜庆活动,在锣鼓鞭炮声中,群狮狂舞欢跃,为节日增添许多热闹气氛。
中国之有舞狮,历史久远,且地域分布极为广泛。据资料记载,舞狮源于汉代,见载于《汉书·礼乐志》,盛于南北朝,是中国与西域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唐代以来,舞狮更是盛行于中国民间,遍及南北各省。据《新唐书·礼乐志》载,当时的“五方狮子舞”,艺人和道具均有定制:设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狮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抹,谓之狮子郎。
舞狮是一种拟兽舞蹈。舞狮的动作和狮头狮身的制作,各地因风俗不同而各有差异。我国的舞狮分“北狮”和“南狮”。
南狮指流传于南方的舞狮,主要以广东舞狮最具有代表性。民间传说南狮源自于广东佛山。南方人舞的狮子,带有艺术夸张的色彩,狮头的设计也别具一格:凸眼、大口、粗眉、短须、顶生独角,威武雄壮,形象独特逼真。南狮动作大而威猛,需具有南拳功夫,才能舞得活灵活现,舞狮的花样也比较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等,鼓乐雄壮,闻之令人振奋。南狮主要盛行于广东、广西、港、澳、台等地。
北狮的外形与真狮很相像,全身狮披覆盖,舞狮者只露双脚,下身穿着和狮披同样的金黄色裤子和花靴。北狮由两头狮子进行表演,每头狮子都是有狮头和狮尾两人合作进行表演,另一人扮武士,手持绣球引诱狮子起舞。北狮动作轻巧,模仿真狮子的表情,结合方桌、圆球桩柱等器材进行表演,一般有跌扑、翻滚、跳跃、挠痒等,也有滚绣球、过跳板、上楼台等技巧动作,鼓乐配以小锣,小鼓,小钹等,动作合拍,惟妙惟肖。北狮流行于中原、华北、华东和中南等广大地区。
根据人们的研究,南狮、北狮并非以地域区分,而是舞狮中的两种不同的表演风格。“南狮好比武狮,体现着威武粗犷、鼓乐激昂、好斗善征的形象,擅长在桩上施展绝活;北狮好似文狮,庄重雍容,保留着唐室皇族气派,体现着机智灵敏、无畏勇敢、多疑、好玩贪食的形象,擅长在桌凳间施展绝技。”在中国的大小节庆中,舞狮是最常见也最受欢迎的,与许多传统民间活动相比,舞狮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民间有许多爱好者自发组织表演或比赛,舞狮现在已经成为全国农民运动会的体育项目之一。随着时代的演变,现在我国城乡不仅贺岁舞狮,就连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喜庆活动,也都舞狮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