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功夫网:徐云)舞狮艺术的文化内涵,大致分为:
(一)狮神崇拜的直接反映
费雷泽在《金枝》一书中指出,原始社会盛行一种“模拟巫术”,其原则是“相似律”,他们相信相似的事物可以互相交通,通过模拟可以产生相同的结果。因此,人如果想获得某种事物,只要把这种事物模拟出来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或是获得该动物人们努力使自己在外貌上与之相似,即可得到该动物的保护,或是获得该动物的某些为人羡慕的功能。纹身和面具就是常用的模拟方法。“模拟巫术”在后世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沉淀,转化为各种民俗形式,在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民间,老虎因为威武勇猛,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保护神,因此小孩子经常穿虎头鞋,戴虎头帽,挂老虎肚兜,是对老虎形象的模拟,希冀得到保佑之意。狮子引入中国后,先是遭到排斥,之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宗教的原因,狮子才渐渐被大众所接受,成为威武勇猛的代名词。而且由于狮子是贡品,数量有限,被圈养在皇宫内,能见到真狮的人不多,民间便对他的形象大肆渲染。在夸张与想象中。狮子成为威武凌然的奇异之物,人们相信它能“慑服百兽”,进而形成崇拜心理。狮崇拜使狮子成为神兽后,人们开始模仿狮子的外貌、动作很形态,逐步发展成为狮舞。之后舞狮运动就在整个华夏大地上蔓延,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民俗活动。舞狮表演时,表演者装扮成狮子,伴随着锣鼓音乐,模拟做出狮子的各种动作,由于地域的差异,我国北方狮子的造型比较写实,舞者下身著“狮裤”,上身则被“狮被”包裹,狮子外形仿效性较强。南狮造型较为夸张,讲求神似,狮子的形象更为艺术性和象征意义。无论是南狮还是北狮,舞狮都是对自崇拜对象的模拟,是对神崇拜的直接反映。
(二)驱邪避灾的情感意向
唐代舞狮大行其道,《旧唐书 音乐志》载:“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舞。”这里所谓的“五方”,指东、西、南、北、中各有其代表的颜色青、白、红、黑、黄五色。而在中国民俗文化中,“五色”为辟邪之义。舞狮能驱邪避灾,同然得意于狮子雄伟形象,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狮子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狮子成为佛教护法,象征着佛法威力无边。在佛教的影响下,狮子被民众视为保护神,相信他能驱邪镇妖,保佑平安。许多古代住宅,寺庙,陵墓等建筑门前均可见雄狮矗立的身影,镇邪狮雕也十分流行,足见狮子辟邪神兽的地位和影响。
(三)吉祥富贵的心里诉求
狮子凶猛异常,彪悍非凡,在驱邪、驱恶、驱灾、驱害的同时,带给人们平时、幸福,自然也就成了吉祥的象征。狮子象征祥瑞,在汉族民族吉祥图案中得到验证狮子滚绣球象征喜庆富裕,双狮与如意象征事事如意,狮子与花瓶象征事事平安,体现人们对吉祥瑞意的寻求和渴望。舞狮是一种吉祥运动,人们通过舞狮进行庆贺、祝福和祈祷:大吉大利、招财进宝、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作为自然界中的王者,狮子还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狮子是贡品,能够观赏者不是皇族成员就是达官贵人,这也早就了狮子高贵的身份。狮子在冈案使用方面,历代都有所限制,无论是雕刻,纹饰,基本上都说贵族和官员垄断,民间能在家门口设一对狮子的只能是富裕人家。可见,狮子形象的使用者非富即贵,狮子实际上已成为富贵权势的代言人。舞狮恰恰反映出人民对富贵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健身娱乐的变现形式
舞狮运动是一项集武术、舞蹈、音乐等多种因素为一体的民俗体育项目,舞狮者需要在不断变化的节奏中完成各种表演。如北狮“前空翻狮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高难度动作。南狮的表演形式主要是以“阵桩”表演为主。可见,舞狮活动可以充分舒展人的筋骨,锻炼人的身体,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是一项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重要民俗活动。舞狮主要在节日和喜庆场合表演,又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因此,观赏舞狮活动可以满足人们娱乐的需要。自古至今,舞狮受到不同阶层的普遍欢迎,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体育娱乐活动。宋画《百子戏春图》中就绘有小孩和狮子戏耍的情景,由此可见,舞狮作为一种民间喜闻乐见的游艺娱乐形式,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和形式,但其娱乐功能并未减弱。无论是刚猛为主的南狮表演,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娱乐享受。
(五)刚健自强的精神承载
刚健自强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舞狮运动是民俗体育大家庭的一员,它的运动形式、表演特征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完全契合,于是这些信息被舞狮运动很好地传达出来。尽管人们个体的感受程度不尽相同,但作为集体意识的反映,舞狮运动承载着勇敢无谓的精神追求,奋发有为的精神寄托和坚强刚毅的精神理念,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舞狮是带有中国文化的深深印记,是中国文化的一块活化石。
来源: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