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人生实践之学,“吾道一以贯之”的是仁爱,亦被称为仁学。以仁爱仁智统礼乐秩序,为政以德教化百姓,仁爱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乡国情怀、爱国情怀皆因仁爱之心,仁爱是传统文化中最具当代价值的宝贵资源。
仁的本质是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对仁的最准确概括。孔子从多角度阐述仁爱,体现了他仁学思想的原创性、自觉性、系统性和一贯性。《论语》多处记载了孔子应答弟子问仁。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雍也》)。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还告诉颜渊仁的行为准则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孔子以上论述告诉我们:一是仁的本质是爱人,仁者爱人是以人为本的宗旨,体现人的生命关怀精神。二是仁的内涵是忠恕二字,成己成人的同情和关怀与奉献精神为忠,己所不要的事情,不强加于人为恕。忠与恕是仁的两个方面,申明了尊重自身人格与尊重他人人格的一致性。三是仁是心之全德,仁也是德行的准则,树立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善五种品德就践行了仁。四是为仁由己,靠个人自律,克服私心,严防非礼,一切行为符合礼义,才能实行仁德。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境界,仁爱的根基是孝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强调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要尽力践行,这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前提,也是实行仁义的基础。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有子认为仁道是治国之本,孝悌是仁之本,这是君子应务之本。春秋时期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庶子诸侯分封制,宗法血缘关系是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孝悌是宗法家族制度的亲缘基础。孝敬父母,尊重兄长是天经地义的美德,是第一德目。孔子把孝道作为仁学之基础,由孝敬父母到仁者爱人,再到泛爱众,这是把传统孝文化与仁爱有机结合,是认识的飞跃,是理性的升华。孔子的仁爱观,不再是传统血缘,而是有关个人信仰的人生观。仁学关乎人生性、人际性,社会性和历史传承性,其本质是体现人与人关系中的道德和秩序。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中枢,仁爱体现在孔子思想的方方面面。例举三个方面:一是孔子哲学思想中重视人道,以仁爱统礼乐。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孔子发问礼难道仅是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难道仅是钟鼓之类的乐器吗?意在让人们思考礼乐的本质在于仁。他说,“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他认为不仁的人不能长期处于贫困或安乐中,仁者能坦然对待富贵利禄的得失,也能应对贫困而不忧愁,以仁为安身立命之本,以智慧追求仁德,为实现仁而献身。孔子强调仁爱之仁,智慧之仁,把仁作为最高的思想原则、道德标准和人生境界。二是经济思想重视以民为本,主张泛爱众。孔子主张治理国家“不患寡(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寡)而患不安”(《季氏》)。“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他从社会财富、团结、安定三个方面思考国家大事,彰显仁爱之心。孔子去卫国,弟子冉有问人多了怎么办,孔子回答“富之”、“教之”,富与贵是孔子让大众摆脱贫困的大思路,既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价值。孔子主张“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左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礼,与其奢,宁俭”(《八佾》)。这些都说明给人民的要丰厚,收取的要薄敛,节约爱民,防奢倡廉。孔子厚施薄敛的主张是党中央多欲少取农业政策的文化基因,是一脉相承的。当今仁爱以上升到党的方针,国家的政策,使孔子富民的理想化为现实,使农民走上小康之路。三是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以“文、行、忠、信”四教教育学生。夏商周以来“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子弟能入校学习。春秋时期,官学衰废,私学兴起成为可能,孔子三十岁开始私人讲学。“性相近,习相远”(《阳货》),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相近,个性差异是后天习染造成的,只要受到良好教育,加强个人修养都可以养成君子。据此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没有贫富、贵贱、贤惠、种族和地区的分别,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是历史性的革命变革,创新性的教育原则,这是普遍的大爱,是宝贵的财富。孔子坚持以礼为基础,以仁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突出智、仁、勇三结合;教学方法学、思、行三结合;对待弟子因材施教,共性与个性结合;教学目标启发诱导,博文与约礼相结合;教学人性化实现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结合,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至今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不久前,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源泉。我们应当看到孔子的仁爱观,是从人是自然之子,人性的本能出发,具有朴素的、自然的情感和行为,也是有历史的局限性的。今天的仁爱具有人与内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大爱。培养仁爱要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自觉地爱党、爱国家、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为此奋斗终生。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