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晚报昨天有条新闻,说的是当地一位开水果店的徐老板,本来是想用赠送3吨苹果的公益活动来开张志禧的,没想到大门一开,场面混乱,徐老板不得不揭下店门口的海报,匆匆收场,草草结束。
按说这爱心,献给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中绝大多数应该不愁吃不愁穿,不应该把别人的一份爱心,当成天上掉下的馒头来抢。但实在很不好意思的是,跟外地公益活动中发生的那些抢鲜花、抢雨衣事件一样,徐老板的爱心苹果,并没因为赠送在富足的温州而显得风景这边独好。
虽然现场起头乱来的只是少数人,但七八十人的队伍,有七八个乱来,就足够搅坏一锅好粥。
很少有人拉得下脸来说老人一句狠话,所以,也只有在中国,献爱心防哄抢,才被沦为“技术活”。这种无奈的迁就,看上去是接受人性素养参差不齐的现实,其实是对哄抢行为的默认与妥协,最终损耗的是施爱送善的公益热情。
3吨苹果,只有七八十人的队伍,店员之外还有13个志愿者在帮忙,怎么着也都轮得着、拿得到自己的那一份。偏偏大伯大妈中,就有一些拉得下为老之尊的人,将人性中贪婪的一面毫不掩饰地露出来。他们抢的是几只苹果,伤的是身边这些满腔热情献爱心的年轻人的尊老爱心。
中国大伯大妈绝大多数是儿孙们做人的表率。但“中国大妈”今年成为一个可能收进牛津词典的热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银发浪潮队伍中,有些老人表现出了作为长者不应有的“风范”。对于类似于哄抢爱心苹果这样的出格老态,说他们几句重话并不过分。时代再怎么进步,总不会因为人之已老而在道德素养上可以倚老卖萌。他们是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照顾的长者,但同时也是一个公民,是下一代儿孙们的表率。所以,在道德标准上,给行为出格的老人敬一言、提要求,赋予他们应有的担当,这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半年前,河南有店主为救陌生病儿举办爱心义卖活动,不料遭遇哄抢。起因就是几位大妈拿货走人,有的拿了几百元的货,只丢下一元钱两元钱。最后,这家实体店被涌进来的人们掠抢一空。店主眼见此情此景,垂着双手眼圈通红。当时有专家劝告献爱心的店主说,“与其埋怨爱心被糟蹋,倒不如反思游戏规则的疏漏,以后再搞类似慈善活动,就得事先仔细筹划,不要仅凭一腔热血行事”。
听这样的劝告,你才知道什么叫做哭笑不得。慈善爱心,十之八九就是个凭一腔热血的事,是乐融融、暖融融的事,如今要先自泼一盆冷水,像防盗防抢一样去防受善的一方,会有多少人会因此而打退堂鼓?这是典型的不从源头疏堵、反给爱心添堵的本末倒置。
令人欣慰的是,“万千果洋”的徐老板事后承诺,会将余下的水果,以水果券的形式与老人分享爱心,并表示今后还会组织类似的公益活动。徐老板说,这次事件,也给了他很多的反思和经验,相信以后会做得更好。
徐老板“反思”的,可能是操办过程技术层面的设计教训。但整个社会应该反思的,应该是如何帮助老年人,与这个时代一起进步。“中国大妈”这个热词,哪天真正成为不带嘲讽意味的爱词,我们与父母之辈,才能真正在相互享受爱心的同时,相互分享一份骄傲。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