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
系列报道之二
人物简介:
霍宗杰,祖籍新会,1932年在广州出生,加拿大籍华人,担任香港道德会会长20多年,现在是该道德会永远会长,也是香港北大助学基金会永远名誉会长、番禺宝墨园永远名誉园长等。
本报讯 (记者陈杰、黄子宁 通讯员谭芸馨摄影报道)斑白的头发,高大的身躯,尽管已经80多岁的高龄,但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交谈中,他依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思维敏捷、条理清晰,连一些详细的数据、年份等,他都能清晰记得。
他就是霍宗杰。在他的一生中,他把自己献给了慈善公益,他痴迷收藏,却将一半的珍品拍卖,将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慈善,捐助国内学生4000多人,个人捐助款项高达7000多万元。
韩国挑人参 双手冻伤出血
霍宗杰家里曾是广州有名的药材商,但时局动荡,他很遗憾没能读很多书。霍宗杰说,他19岁来到香港,当时每人身上只能带15元钱,相当于几顿饭钱,来到香港后,幸好有原来父亲的商业朋友照顾,自己也找到了一份收购果皮(陈皮)的事做。
因为要到处跑,他还从仅有的一点钱里留出一部分,包了一辆姓邝的老伯的黄包车,每天奔走在大街小巷,从早忙到晚,有时候很累很累,邝伯还总是把他拉回家。霍先生说,从那段艰难的谋生日子里,一老一少建立了亲密的友情。
“后来我做生意发财了,曾经回去找过邝伯,但是没找到。”霍宗杰说,他对邝伯的感情一直珍藏了50多年,那时如果找到他,他就想给邝伯买一套别墅,让他好好过日子。
不过,最苦的日子还是在韩国,他前往韩国收购人参,当时人参按份卖,都是5元钱,其中有优有劣,他就按份收购,然后再进行分类挑选,再将好人参以高价卖出,其他也待价而沽,利润很大。“韩国天气冷,当时只顾着挑选人参,双手冻伤出血都不知道”。霍宗杰说。
看到乡亲树下打吊瓶
决定捐建家乡医院
霍先生至今还记得30多年前回乡的情景。他看到了村里的一些妇女和小孩在大榕树下打吊针,这些吊瓶就挂在树上的一颗颗铁钉上。他当时想,希望能捐建家乡医院。霍宗杰说,他把第一笔捐款给了新会人民医院的重建,多年来,仅人民医院的捐款,就达到了2000多万元,而后他还捐建新会中医院等医疗卫生设施等,并成为新会人民医院名誉院长。
霍先生说,尽管自己为新会的医院建设做了很多事,但每次回到家乡,都是自己出钱住宿吃饭,不想麻烦别人。
除了捐助家乡医院建设,在霍先生倡导和带动下,香港道德会还捐款1000万元援建河源市人民医院,捐款500万元扩建河源市人民中医院。
捐助学生4000多人
这些年来,在中国内地,共有4000多名学生受到他的帮助。尽管霍先生已经80多岁,但提起那些捐助孩子的事,他依然记得清清楚楚:北京大学1500人、中山大学600人、厦门大学和上海交大各400人、华南农大和贵州大学各300人,除此之外还有韶关医学院等学生,他的慈善爱心也遍布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霍先生说,印象最深的是四川汶川地震,他前往重庆救灾,从资料信息中知道当地一所学校有17名孤儿没有得到妥善照顾,他就自己联系学校校长,愿意收养这些孩子10年。后来这所学校的校长调到另一所学校,这里也有30多名孤儿,当校长再次联系他时,他也一口就答应收养了。
“钱是花了很多,但自己花得开心。”霍先生说,他已经80来岁,在内心深处,他希望能看到这些孩子自立、成长。
而在韶关医学院,仅学生的衣物,他就捐赠了10万套,价值也达上千万元,除此之外,他还到处张罗给学生找工作。
对话
记者:您一生热衷慈善事业,这些年来您共捐赠了多少款项,钱从哪里来?
霍宗杰:我有自己的产业,但这些产业我留给儿女经营,而做慈善的钱,都是我玩收藏赚的钱。我20多岁就开始学收藏,手头有大量的珍贵藏品,郑板桥、齐白石、张大千的作品就有几百幅。我收藏这些珍品,等到它们升值后,碰到合适的买家,我就卖给他。升值的这笔钱,我认为是“多余出来”的,就应该拿出来做善事。这些年,我的藏品差不多卖了一半,个人的慈善捐款达到7000多万。
记者:您一生从善,到底是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霍宗杰:人与人之间就应该互助。我父亲早年在广州从事药材生意,也一直坚持做善事,创办了广州道德会崇庆善堂,还是广州道德会会长,小的时候,经常跟父亲出去给穷人派粥、施药、义葬等,那些情景一直记在心里。
另外,从海外回到家乡后,看到当时乡下落后,乡亲生活艰难,觉得自己应该出力帮助他们。
记者:您捐赠这么多钱给家乡建设,如何监管这些钱的用处,下一步还有新的打算吗?
霍宗杰:我对善款的管理很严格,比如捐赠1000万元建医院大楼,我会根据工程进程将其分成4期,每一期工程完成后,再将其中一份钱捐赠过来。
现在中国已经慢慢进入老龄化,我也是老人,知道老人的情况,我想在新会建一个现代化的老人院,建好后在交付给政府管理。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记者:陈杰 黄子宁 通讯员:谭芸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