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导演张华勋先生有感“中国武术代表团访美五十周年纪念庆典”在京启动,特向活动组委会赠送亲笔墨宝,并赋诗以贺:
登临昆仑静而观,回首风雨五十年。
甲寅破浪跨洲际,张山带队武扬帆。
中华德技似鲲鹏,闪展腾挪美利坚。
无形天桥武魂铸,武林志士谱新篇。
诗句语言朴素,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真情再现“武术访美”的光辉历程,同时在50年后的今天,一句“无形天桥武魂铸”,充分体现了以中华武术构筑中美文化交流之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张华勋认为,从1971年“乒乓外交”破冰之旅,到1974年“武术外交”融冰之旅,是文化的交流打破了地域的藩篱,是时代的潮流让两国走在一起,交响出文化融会的新声。
“因为我们厚重的文化基础,引起了全世界对我们中华武术的关注。”张华勋说道:“乒乓球运动我们是强国,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但是作为文化内涵来讲,源远流长的武术是我们本土发明创造的文化。我们通过武术让美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的朋友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厚重与悠久。而且武术文化的包容性,不仅在古代战场上发挥作用,现在从修身、健体、技击方面仍发挥着巨大的运动价值和文化价值。两个运动项目相比较,中国的武术更带有我们中华民族的风格和精神。”
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瑰丽和独具特色辉耀于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并发展起来的中华武术,集哲学、医学、兵法、养生、艺术为一体,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彰显出中华武术所承载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国武术代表团成功访美之后,有许多美国人,还有各个国家的外国朋友来中国学习武术——有的来北京学习各门派的功夫,跟门惠丰老师学太极拳;还有去少林寺学少林功夫的,去武当山学武当功夫的,等等。武术访美,走出去,输出中国文化,又吸引来了世界各国的武术爱好者走进中国武术的百花园中。这都显示了我们的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张华勋说道。
张华勋指着书法中间硕大的“武”字说道:“‘武’ 字就是由‘止’、‘戈 ’组合而成。我们通过文化交流,化解了很多矛盾,并以武术为桥梁,传递武术文化的内涵——武——‘止戈为武’,这个‘武’字就是把武器放下来,止息兵戈,维护和平。这一点无论对于曾经还是当下乃至未来,对于人与人、国与国之间,都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无论是《孙子兵法》中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还是“止戈为武”的中国古代造字法,都蕴含着中华文化自古以来的“和合”思想。张华勋强调,“止戈为武”,就是通过双方交流,达到一种追求和平这样一个目的。其意义目前在当今世界格局背景下是需要大力宣传的。这个世界并不安宁,但是我们追求世界和平。通过什么办法呢?就是要相互交流,互相沟通,相互理解。举办这场庆典,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庆典本身,而且它外延的活动更会让人们去深思。
“栉风沐雨五十载,初心如磐薪火传。”张华勋认为,通过举行这次活动,让更多武林同仁以及跨行业的人,看到武术在现实社会中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武术人,传承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就像《武林志》当中所表现的一样,以电影为载体,向观众传递中国武术的价值和精髓,唤起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自豪感,它所传递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力量将继续影响和激励更多的人。
虽是“鬓华虽改心无改”,但也“老去光阴速可惊”。张华勋感言,曾经出访的运动员们,如今已迈进人生的不同阶段,当时最小的运动员李连杰、吕燕、崔亚辉也已步入耳顺之年。还有几位运动员虽已离去,但武魂永驻。
文武之道,相益互补。以文化人,以武育人,双轨而同向,殊途而同归。武术经过几千年陶冶嬗变,已经逐步升华为融技击性、健身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并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攻防之术,而深化为一种做人之本、入世之道和处事之法,把强身健体、报国济民、修心养性、齐家治国融合为充满人生智慧的思想体系。
“通过本次活动,引导现在的大学生、青少年要以德修身,以武强身,内外兼修;通过力量、速度、耐力与技巧来锻炼身体,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兼具人格和心性的磨炼。武术运动比其他任何体育项目更富历史、哲理、科学、实用与艺术性,最能体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东方智慧。”张华勋说道。
人物简介
张华勋,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曾作为著名导演崔嵬的助手,参与《小兵张嘎》《风雨里程》等经典影片的拍摄。由他执导的《神秘的大佛》《武林志》《瀚海潮》等一批经典电影开创了中国武打功夫之先河,对中国电影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武术馆校、武术社团、武术代表人物提供文字、图片等新闻素材,免费为您宣传。E-mail:709882957@qq.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全球功夫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文图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