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著名武术家秦庆丰先生即将受邀再次赴莫斯科(第十一次)武术教学的前夕,清华大学武术协会(名家采访组)一行立即前往位于西山脚下的菊园(书禅静庐)。这是一个初春的周末,柳枝已悄悄吐出嫩芽,午后的阳光清亮而颇感暖意。当见到秦先生的时候,老先生已沏好茶在门前等候了。大家进屋落座后,顿感如沐春风的气息迎面拂来……
秦先生武人的热情、谦逊、儒雅与英气,如暖流般感染着我们这些青年学子。秦先生已近七十。但气质硬朗、精气充沛、性格爽朗,言语之间颇具学者风范。秦先生是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北京武协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会会长;俄罗斯少林五形八法拳联盟名誉主席;中国武术八段……。
秦先生的客厅书房给人的感觉是干净、简洁,除了各种书法、绘画外,映入眼帘最多的就是各种书籍,以及数十年来所写文章、杂志、专著、笔记……,可谓目不暇接。可以看出秦先生潜心治学而浓郁深厚的文化情节与积淀。正如书台上方墙上秦先生亲书的一幅书法作品。
(行书引言):
武学之道:伴随着时光流逝、慎终追远的心志;伴随着清苦与悟觉的修持;伴随着功法禅悦与武学精进的欣慰;虽年过花甲,双鬓已白;忆七岁习武到十四岁承袭家学;从二十六岁任专业教练到拳法掌门;从武术传人到文化学者的心仪路程;思之感慨良多;不觉仰头观月。
(隶书正文):
望月思
岁日求贤路,经世繁霜度,
荣辱励远志,翰墨集文赋,
寒窗续武学,拳道铭心悟,
清韵溢古觉,书禅随朝暮。
(行书落款):
在守望着武门家学这一珍贵传统文化遗产的执着与自悟中;在用心实践与清寂的耕耘中;在学养、武功与心智的修为中;深感仍须以时代铸就的爱国、奉献、敬业精神;踏着敬畏、谦恭、求实并艰难的步履,沿着中国传统文化与经典武学的研究、实践之路继续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谷雨将至颇感人生,随作古体诗一首,以畅心怀。甲午春月。
通观此文,不言而喻凸显出其笔者秦庆丰先生(著名书法家)的品味、学识、精神与怀古之情愫。秦先生已到秋收之年(68岁),本应逸享天伦之乐,但比在职更忙,即使在北京的时间,其教学习武、读书坐禅、研习书道、写作赋诗……,仍是每日的必修之课。当我们将本次采访的内容和具体要求阐明后,秦先生欣然应允。于是,在檀香沁人心脾的青烟缭绕与古琴之曲相伴的轻松古韵中,秦先生首先从出访教学谈起。
近几年来,受外事部门委派讲学任务较多,虽感辛苦,但颇多感触,为了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更多地介绍给世界,让世界更真实地了解、认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这些年来相继前往欧洲和东南亚诸国武术教学外,近年又两次赴韩国、四次赴日本、十次赴俄罗斯。从不同的讲学经历,不同的国度感受,对其不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既有思考也有感叹;既有欣赏也有激励;既是了解也是学习。每次讲学和武术训练中,面对大学研究生、公职人员、武术团体、以及运动员,都要根据人员和任务的不同,提前做好教案准备并反复审核。在讲课的理论方面力求主题明确、详实,举例恰当,并要简单易懂。上课前把确定的教案内容、反复与翻译人员沟通,分析讲解重点,协助提高其翻译水平,为每次讲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较为准确、充实、赋有实效的基础,每节理论课三个小时(中间休息十分钟),学员们听课时兴趣很浓,全场没有手机的声音,除了录音机即作笔记,更无人随意走动,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和学习精神。
在(少林大金刚拳、十八罗汉掌以及少林五形八法拳)三部拳法的技术教学中,根据教案和课时的内容安排(按每节课90分钟续加),尽其可能突出中国古少林拳法其独有的特质与风格。即:功法训练、技术套路、实战分解、综合实战……,经过细致、认真、系统、有效的训练过程,其教学效果无疑得到这些国外训练机构和观摩组织机构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这也就是外方反复邀请的原因所在。谨从每次的欢迎仪式和告别宴会的规格即可看出,外方的礼仪和友好款待不仅是对我个人知识、技术、人格与尊严、爱国精神的赞赏与评价;也是从中对中国武学深度的认知与崇尚;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欣赏、敬佩与尊重。
每次出访教学,外方均在教学之余安排有丰富而细致的参观活动,例如:历史博物馆、文化艺术博物馆、军事博物馆、高等院校、教堂、历史遗迹、寺庙、风景圣地以及艺术演出、茶道礼仪等……。并安排高级的别墅、宾馆休息和餐饮,这些一方面是提供我们更多的了解、观赏、学习和休息。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外方对中国专家的敬重与友好。我认为作为中国文化的使者,更应自觉刻苦努力地学习,不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张扬招摇,而是应该潜下心来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武学的文化高度。这里绝不要看作是简单的武术教学,而是要通过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形象,真正体现中国人的精神素养。树立严谨、深度、广博、经典的中国文化尊严。让世界更真实、深入地了解中国五千年文明和传统文化内涵,以中国人的声音、传统特色、武术绝学和文化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国武学真实走向世界,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肩负起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秦先生为国际文化交流所付出的所有努力和贡献,必将在中外友好的篇章和记忆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编者按)
二、当问及秦老师习武和学习经历的时候,秦老师如是说:“我自幼受家庭熏陶,自然对家学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钟爱。回想起当时在父亲督教下兄长们‘击桩练功、习拳劈刀’的场面仍历历在目。以至当时(解放初期)社会上各家门派武术、摔跤的场景也至今难忘。家父常讲:“观百剑方能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为了使其家学得以珍视和认知,必须从开始即广解诸艺。故在承继家学之前,可谓遍走京城拜访名师,从而学习、体验武术之内涵。此间如少林短拳、石头拳、八拳、十二路弹腿、程派八卦掌、陈氏太极拳、形意拳、燕青拳、八极拳、虎鹤双形拳……;后又随(西城官园)赵教练学习摔跤;与当时苏联(轻量级冠军)专家赴中国的瓦西里耶夫先生学习拳击;也曾与当时公安部队(因镇反、剿匪受伤复员)的连长鲁京老师学习擒拿……。现在回味起当时在老北京城墙上、护城河畔、园林深处、四合院内……教学练功的场景,如历历在目、刻骨难忘,这些诸位老师虽已相继离世,但都堪称恩人。当时年少无知、学艺不精、常常朝秦暮楚,学其一知半解,即逞一时之强,随意试手,不知轻重,因此不知挨过多少打,受过多少次伤,每次回家又不知受过多少责罚……。
数年后的习武感受与争斗的经历,以及从不服输的性格,不仅使我逐步开阔了眼界,随年龄的增长也使我逐渐了解和洞悉其各种门派拳法的特质、主要攻防特点及其中练功之奥秘……。这对于后来系统学习和正确认知、承继家学的过程也更具自知、自信、自悟的能力。自26岁担任专业武术教练工作以来,可谓专注认真、全力以赴,为运动员获得的每一块金牌。可以讲,均付出了艰苦、超常的精力、时间和汗水。
(确实如此,如果略翻开秦先生所走过的学习工作轨迹,不得不令人惊异而肃然起敬。可以说从始至终:认真、坚持,赋予了秦先生最宝贵的品格——编者按)。
1968年从(有色冶金专业)高等中专毕业后(文革时上山下乡),被分配到工矿企业,四年半后的23岁即升为四级钳工(班长);后由于偶然的机会被选入首钢(文艺宣传队),近四年北京的舞台生涯(文革中),却又感到对未来生活与命运的迷茫和困惑……。1975年初春3月(文革即将结束),经过在北京大学第一体育馆的“三堂会审”(体委领导、人事部门领导、武术专家共同考核面试),最终确认后调入体育界。开始了近三十年的专业武术教练生涯。从初创武术队到北京市具有实力的运动队期间的训练、学习、竞赛,可以说占据了所有时间,基本上没有休息日。到2000年左右所训运动员所获金牌总数约168枚。在体委荣获特等奖,并多次被评为优秀知识分子和北京市先进教练员。从1975年9月全国第三届全运会武术比赛开始至1995年期间多次担任国际、国内武术、太极拳、剑比赛场上执裁和裁判长职务。多次受邀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合作,担任中国传统武术和青少年儿童、武术训练专题节目主讲:1993年,北京体育运技术学院(运动专业)毕业;2000年荣获“中国当代武术家武术贡献奖”。相继入典辞书:《中国当代武术家辞典》、《中国武术人名辞典》、《中华名人大典》、《中国专家学者辞典》、《东方之光—共和国英才全集》、《国际名人录》、《世界名人录》等60余部入选。《中国日报》(外文版)等报刊多以专栏介绍其生平业绩,1988年即举办北京市教练员个人学术展。1993年晋升为国家武术高级教练(当时北京市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晋升条件是:学历、全国通考英语成绩、中级职称、个人专业成绩、所训运动员成绩、学术研究能力《发表专业论文、文章、专著》、六项审评突出优异者)。2003年(在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学习、考核、成绩优秀)晋升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04年离开训练工作一线,经过严格的考核面试,最终受聘进入国际文化交流领域,从事传统文化研究与教学工作(研究室专项课题: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文字与书法艺术;中国古陶瓷与美学艺术)。现在回味起来,这七年多的工作、学习、研究、讲学与学术对外交流,使我逐步感到,从运动训练学到传统历史文化领域的拓展、深入、积累,以及十分重要的博文多识、积学明辩的心路历程(2007年《中国书法》大学本科毕业),至今仍感到有如陈年的美酒在洗涤心灵过程后的一种饥渴与享受、品味与喜悦、心安与满足,令人回味与感叹。这一切的知识储备也为后来在诸多国际文化交流和武术讲学以及家学的有效传承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当我们的话题回归到“秦门武学”的时候,一种无以言表的激情,使秦老师加重了语气……。三十年武术一线的训练工作,七年学识的重新积累与探索至今记忆犹新。可以这样讲:在武与文的交织互学与相融提升的过程中,对“秦门武学”的整体概念更有了一种爱不释手的对中国传统武学内涵与史学经典传承的体验与敬畏。
下面我就简单谈一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秦门武学”这一具有传统性、系统性、完整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体系与结构。“秦门武学”的整体内容包括:两功、三法、九兵;其“两功”(两部功法)包括:中国秘传长寿功、中国少林十大功法;“三法”(即三部拳法)包括:少林大金刚拳、少林十八罗汉掌、少林五形八法拳;“九兵”(即九种兵器)包括:少林镇山棍、少林紫薇棒、金锤刺、金刚大刀、金刚剑、提炉枪、十三太保双手带护门刀、秦门步战刀、护身短刀。
清雍正末年,此少林拳系传入“秦门家族”后,数代一直奉行与祖传武功“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家训(习俗)而隐秘传习。在此之前家族中很少练习拳法,认为在敌我拼杀中其兵器斩杀能力远胜于拳法,故在当时的年代,家族中仍以实战刀法见长,尤以(长、中、短)“三把刀”为必习之常备武功。故俗称“刀客家族”。当时祖上为徽商,自然以“护族保家、护运压镖”之用(均为本族、本门子弟)。因时代的不断变迁,由于携带兵刃(受官府限制)多有不便,致使传入本族的少林拳系在实战中受到重视,至后逐渐形成家族习武练功的另一主体。
从爷爷北上京城定居后,武功传至我这一代算起,已是第三代了。1982年在各方支持下,首次将家学公诸于世,并代表北京队其“少林五形八法拳”在“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古城西安)荣获优秀奖金牌。1991年在中日武术交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日本冲绳)。1990年建立“北京市武协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会”,并首任会长至今。同时邀请沈醉先生(全国政协委员)、爱新觉罗-溥杰先生(全国人大常委)担任本研究会名誉会长、名誉顾问。为使家学武功得以有效传承,从八十年代初即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致力于中国北派少林拳法的潜心研究,并刻苦用功、笔耕不辍。先后在国内、外(包括香港、台湾、日本)出版武术专著八部;合著两部;武术教学录像带、VCD五部;在《中国体育》、《新体育》、《武术健身》、《世界体育大观》、《中华武术》、《健康之友》、《武魂》、《搏击》,以及美国、日本《中国武术》……杂志共相继发表文章百余篇,约150余万字。并成为诸多杂志封面人物。以至当时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武林志》影片,其中一开始的练功场面,一个人打四个沙袋(活动靶)就是由我一次完成的(当时家中的功法练习是由六个沙袋围成圆,进行实战功法练习的)。
下面我们谨以“少林五形八法拳”为例介绍给大家,此拳法源于宋末元初时期的“少林大金刚拳”,至明末与当时秘传于少林寺的“五拳”(即:龙、虎、豹、蛇、鹤、五拳,据史记载为嵩山少林寺武僧法师觉远和尚与甘肃李叟和山西拳法宗师白玉峰所创。可谓是河南、甘肃、山西武术功夫精华的高度集成),融为一体。传至明末已逐渐形成为具有独特北派风格的“少林五形八法拳”。清代雍正后期,此少林拳系传入“秦门家族”,由于“徽商”(丝绸、茶叶贸易)的原因,清末其爷爷一代早已北上京城,其爷爷秦正清先生随将家学武功于京亲授家父秦铁英(爱国将领);民国初年家父以爱国之心志,曾先后教授于保定军校及津京(直隶)等地;民国三十年代家父于北京相继传授我兄长三人;解放后又传于我(秦庆丰先生),一九八二年始此少林拳系公诸于世,继而再传女儿秦芸(曾荣获北京市青少年武术女子全能冠军)及国内外众弟子,首都高等院校学生数千人等。一九八二年受北京大学团委、学生会邀请,共同组建首届北大武协并任教练组组长、倾心传授“少林五形八法拳”。在(秦庆丰老师提出)让“中国传统武术走进大学校门,赋予它新的、科学的生命。”理念指引下,我们随之请出著名武术家周尊佛、李子鸣、吴图南、马礼堂诸位老先生担任名誉会长及名誉顾问;(并由秦庆丰先生推荐)以(五大门派)实力派武术家组成教练组,分别传授:少林、形意、八卦、太极、散手;北大武协像一面旗帜,八十年代初,对推动中国武术在国内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三十年后又在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传授此拳。“少林五形八法拳”其内容包括:108势、二路72势、以及32势实战套路。
此拳在具体教学和展示风格上,既保留了古“少林大金刚拳”法的气势强悍、浑厚坚挺、刚正严谨的实战特质;更融合了“少林五拳”精绝凶狠、刚柔互应、韵致奇绝的传统基因。所谓:“武在其形,术在其质、意在其心、神在其韵、韵在其身”。故拳法足浩然胆气,具肃然之美。因此,在近身搏斗中可谓法度严谨,无论因势防守反击、主动突袭,均应以强有力的压倒优势,凸显出隐蔽性与突然性,以迅猛果决的拳、肘、膝、腿直取要害(顺势施以摔、拿),不给对手以喘息、反应之机;注重以最短时间,最宜角度、最有效手段产生最佳战术效果的实战运用原则,是擅长近身搏斗、颇具灵觉、肃杀之气的拳术实战套路。“少林五形八法拳”以五种实战体系为核心,其拳法之基、固身之本、身心双修、养练之术讲究:“龙形练神、虎形练骨、豹形练力、蛇形练气、鹤形练精为其内功之秘;以“内功法、外功法、意念法、拳法、腿法、身步法、擒摔法、发声用气法”等八种实战功法为基础;以强健体魄、心法胆识、实战防身、养生长寿为目的;以拳禅一体、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功法相济为中心;以净心悟道、智仁勇戒、尚武励志、陶冶情操为内涵;集中国传统文化、古典哲学及现代科学为指导;其内容与方法、研究与实践的整体格局,具备了其特殊的内在规律和应用价值,塑造了个性鲜明的文化特征;蕴含、渗透着中国远古哲学意识、兵法战术、医学、禅学、古典艺术美学的丰富内涵;蕴藏着少林“大金刚拳”(以韦陀为尊)法力无边,护法镇妖的佛教禅宗遗风,与“五拳”强劲古拙、近身搏杀的意志为本真,其拳法凝聚着国之图腾、古韵经典所展露的武学气度与精髓、灵动与智慧。两拳相融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如活化石般、赋予丰富传统历史文化内涵的国术绝学。数百年来,对家族传统武学文化的敬畏、传承与坚守,在锲而不舍的体验与感悟中,也深刻理解到拳法在武功修为中“功以法致用,法以功为基”的功、法互为运用的原则与道理,以及拳法实战中“远之拳足、近之膝肘、靠之以摔、相机以擒”的拳术特质与战术风格。家父秦铁英先生讲:“为武之要,当重战法攻防之速,基于功·力·术之强弱;而临战心智之法,非苦其功、明其术、善其力、用其心为要,而初难求,非常搏不能明其道也。故其后方心领神会,终得心应手,随势见阵破阵,勇进杀敌尔”。
从我近六十余年习武和继承家学的经历中,也深深体会到:能锲而不舍、终身受用的传统武术拳、械、功法,能对习练者人生潜移默化的教益和转化作用,其内因在于武术与学识(长期功法、实战的刻苦训练以及对于武学的深入研究)同步提高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品、精神、自信和胆识的修为和锻炼。数十年来的识武、懂武、练武、习武、用武的长期身心磨练,我的感受、体验是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意志、胆识和定力,以及从容勇为、正义无畏、心灵净化的提升。从广义上讲,高品质的历史古拳(真实、完整、实用、系统、科学)其历史信息和时代特征,以及文化潜质、武学品味、实战能力、功法内涵、动态美学、心理智慧的真实修炼(而为此所付出的艰辛、困苦与汗水);对促进和推动人格尊严、人格力量、弘扬民族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以及“尚武报国”的心理正能量……的确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时至今日观秦先生习武教拳仍精力充沛,其武功可谓不减当年,动势迅疾、技术纯熟、攻防严谨、杀气内敛,颇有一种望而生畏、勇猛强悍的实战激情和质朴纯真的原古遗风……,看后让人肃然起敬。——编者按)
很可惜,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研究工作”全面普查结束后,我们才遗憾的得知,这一著名拳法体系早已失传。近35年来所有关注过、了解过、自学或受过亲传“少林五形八法拳”的所有读者、师生和朋友们,今天大家仍能接触和体验到近千年的文化传承,有如武术活化石般的历史古拳实为幸事。在与古人对话的同时,在认真、潜心学习和不断深化的研究中(少林五形八法拳、大金刚拳、十八罗汉掌),会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古圣先贤对其武学独具心炼、锲而不舍的定力智慧和对武术经典那种坚守文脉、历经艰难、守护圣学的心志与敬。长期以来自学、师承、家学的传承形式与过程;不仅是对传统文化遗产和武术搏斗技术的继承;也是在武学的训练与心性修为中,以自觉的精神理念,逐步凝聚、升华而建立起的一种舍生取义、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传承;传统少林拳法虽历经千余年,但其历史文化内涵确是一种唤醒、启发、对中华传统文明和爱国意识的坚守与弘扬。作为一名专业武术工作者和传统武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中国武术不断发展的历史长廊中,能够以此社会和历史责任为其添砖加瓦,为后人留下内容真实、历史补遣、传统回归、经典永存的武学真谛,可足慰平生。
(人一生用心做好一件事确属难能可贵,这需要一生的耐力、认真、坚守与刻苦。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与根脉。使我想起秦先生在北京大学所书的一幅对联:“名拳古韵承师法;武道圣学铸骨风”。——编者按)
四、当问及“少林五形八法拳”在国内的传承与发展时,秦先生做了很自信的解答。谈到传承,中国千余年来均保存有不同的形式,例如家学传承、师承(包括一脉单传)、武友相传、社会教学等等,由于社会的发展,目前科技手段的传播和传媒方式,使传承形式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但作为经典武学的传承来讲:家传、师徒、师生之间其人的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1990年我们正式建立“北京市武协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会”。其面临的两大任务,即是对“秦门武学”的体系一方面强化其整理、研究的深度,使其更加理论化、科学化、系统化;另一方面加强其教学训练与传承模式的改革,除了在高等院校参与教学外,并组建了一支优秀的团队力量。其构成基本上均由北京各重点高校的博士、硕士和大本生组成,他们年轻、有知识、有能力、有激情、有思路、有智慧,同时更具有一种责无旁贷的担当与奋斗精神。在近几年的研究会活动中,相继在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开展了六次颇有影响的武术专项学术论文报告会,全体会员群策群力、认真负责,所选写的论文内容命题准确,其思考的广度与研究的深度都普遍有质的提升,其中百分之九十的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为传承优秀拳法经典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译文:
爱国乃终生立命之本;弘扬中华文化之博学;
潜心家学文武之精微;承继家族亲和之遗风;
忠孝智勇厚德以传家;毋忘国耻图强以报国;
秦氏家训子孙永记铭。(原件为秦铁英先生楷书中堂)
关于《秦世家训》的说明:
一九三七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随即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此时作为爱国军人的父亲怒火中烧、义愤填膺、数日难寝。年底于抗战前线,将其原繁缛的《秦世家训》修改为极短的数言警句,寄予家中,便于家人背诵、牢记,其毋忘国耻、图强报国之心志,至今犹然历目、刻骨铭心。其原件为家父亲书楷体中堂。至解放后始终悬挂于父亲书房之中,不幸焚毁于一九六六年八月文化革命的十年民族劫难中。2 0 0 0年世纪之交,笔者按其原文,以篆书体为其家族诸亲书写数件珍藏。在此国之盛世、如日中天之际,仍能毋忘家族之史、民族之史,居安思危,笔者将此件留存于卧室陈于床前,以便日日仰读,不敢遗忘倦怠,而温故知新。
秦庆丰
自研究会成立后(1990年),国际教学也日愈增多,多年来我们相继接纳了美国、英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刚果、韩国、德国、瑞士、比利时等国家的武术爱好者、教练组及武学专修人员或团队约360多人次。尤其近年来,全体会员在老会长(秦庆丰先生)授业解惑的认真而负责的传授下,每个会员的武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每周日上午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北京海淀公园湖畔训练基地(同时也有很多新人),参加两个半小时的专业性传统武术训练。从身体科学运动到养生功法;从基本功到基本技术;从拳法组合到技术套路;从兵器到实战训练……,大家都满怀激情、团结互助、认真求实、尽最大努力提高训练效果和能力水平。全体会员都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训练机会,非常自觉地紧紧抓住每周一次的短瞬宝贵时间,在清新微风之中,绿林秀水之畔,以经典的武艺放松自己,为自己一周工作的劳累和已感到疲惫的身体(“换一次血”)充一次电。即使偶尔运动性受伤,也坚持看课。
由于大家刻苦的努力,使每周的训练教案都能按时、圆满完成,可以这样讲,所有弟子、学员们在研究会的各项活动中均表现十分优秀,有的弟子撰写的武术文章、论文被选登在杂志上,其习武的照片被作为封面人物;有的弟子协助师父在国内、国外讲学;有的弟子勇担重任每年完成多次武术表演和技术展示、推介任务;有的弟子在国际武术邀请赛和国内传统武术比赛中,所报项目均获金牌(少林五形八法拳、金刚大刀……),有的弟子建立了武馆,亲自参与管理和教学;有的弟子不忘初心继续求学,考上硕士、博士研究生;有的弟子参加研究会后身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改变,现在以强健的身体成为公司、企业、单位的骨干……。说起师父与弟子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理解、尊重信任、融洽和谐。研究会每周一次的训练课,始终坚持中国传统礼仪规范;保持对传承武学的威仪。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习武应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正确认知,对民族精神和爱国意志的始终坚守与崇尚。因此所有随我习武的年轻人,在“会训”的领悟和指导下,就要逐步树立“精忠报国”的思想,当祖国遇到危难的时候,所有弟子们都能以身心双修的坚强意志“拔刀而起,挺身而出”,为捍卫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为民族的灵魂和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战。这才是中国人的精神,这才是中国人的尊严。这也是研究会所有成员至高的精神境界。
(我们知道,一个武术团队关键是看谁领旗、谁主导,选择一位文武兼修、有真才实学和领导能力、敢负责、有担当的老师,可谓当今社会十分难得。当我们真正看到这一切时,我们确认这是最规范、最严格、最优秀的武术团队。——编者按)
谈到“希望工程·国术基金”大家很感兴趣,事情是这样的,为了进一步使“秦门武学”的传承和发展更具质量和规模化、系统化,2014年我将书法创作所得的其中五十万元捐献给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国术基金”。在公益事业的基础上,努力使中国传统武术得到更好的普及、推广、传承和发展,使中国优秀的武术经典发扬光大。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相继在北京军区、、四川成都、山东聊城、安徽蒙城、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建立培训机构,为全国希望小学、中学及偏远山区的优秀体育教师进行武术基本技术和“少林五形八法拳”的封闭式、认真、全面、系统的专项培训。截至目前(2014-2016),“希望工程·国术基金”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培训已成功举办五期,惠及全国十几省300余所中小学师生。目前的工作刚刚开始,但放眼未来,对中国传统优秀武术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发展,其作用将是真正的武术“希望工程”。2015年初荣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颁发的“希望工程25年-杰出贡献奖”。
近年来随着培训、集训、比赛各种形式教学的紧张开展,秦先生与弟子们不顾暑热寒霜,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培训期间平均白天上下午近5个小时的武术训练,中间很少休息,连续奋战;晚上还要进行2个小时的武术理论讲座。大家下课后,秦先生还要准备第二天的教学方案,基本上晚12点前没有睡过觉,一天下来确实有些疲惫,但任务在身,不容松懈。这种认真、求实、坚韧、严谨的治学精神;与教师们同甘苦、共训练的严格认真态度;以及谦逊、耐心、朴实为人师表的作风,感动着所有学员和领导。为继承和传播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做出了引领和表率作用。
我们立足开展“国术基金”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国人(从青少年素质教育做起)通过“少林五形八法拳”的传承与训练、理论与学习、实战与考核中认知民族传统的优秀;武术强健体魄的生命信念;实战运用的意义以及国术文化的实质内涵。促进和弘扬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辉煌,并从中感知、树立其民族精神、坚守其爱国意志。因此全部课程从训练教案到理论教学都始终贯穿这一主线。
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和努力,在团中央青基会的正确领导和协助下,在全体教师的支持与协同配合下,这种有效的封闭式教学训练,能够使学员得到一种来自武学新的思维动力和人生启发;得到传统民族精神和尚武报国心理正能量的推动和情感支撑。这是我们最想得到的理想诉求和信念。因此学员们普遍反映:“这样的面向教师的培训课程与安排,既严谨又实用,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好的培训,其收获不仅在武学理论和拳法技术上有意想不到的进步;而且在思想和精神上都有了重要提升。虽然每天训练感到很累,但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实效,太接地气了,欢迎老师们能再来……”。
我们作为教师,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非遗继承人与传播者,希望所有参训的老师们回到各自学校后,把我们学到的“少林五形八法拳”与文化内涵有效地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和思想教育体系环节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教育、教学规律,有序推进的原则条件,努力开展国术传承和学习锻炼,使国术的文化精神永远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使我们的孩子们永远记住自己未来对国家的责任与使命。挺起中国人的脊梁,以天下为己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这就是“希望工程·国术基金”的宗旨,也是我们这一代老武术家的愿望和为之奋斗的工作动力。
(“希望工程·国术基金”以新的面貌,新的思索,新的力度,弘扬、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以充分的自信立足于实践,值得国人敬佩和尊重。——编者按)
五、请先生谈一谈目前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现状有何看法时,秦老师意味深长地讲“要了解中国传统武术首先要明确武术的基本历史与发展、武术的核心与原则、以及传承的基本规律。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武术(其内容基本包括:古兵器、拳法、功法、实战法等)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着恒久不变的传承力量,作为重要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得到相应的尊重、保护、研究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传统武术之所以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薪火不断、传承有序数千年,其强健体魄、修身养性、艺术审美、文化学识、实战防身等功能为一体的核心价值,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综合传统体育科学。具有着无限潜能和影响力,是中华文明的血脉之根。传统武术集中了中华文化所独有的理念、智慧、气度与神韵;赋予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自强与自豪,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进步的独特历史标识;因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武术内涵,激发传统武术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既然传统武术如此重要,其身心双修与实战意义作为武学的灵魂又是不争的现实,那么应该怎样面对现阶段传统武术的发展呢?我个人认为目前传统武术的发展仍很不平衡,其传承质量也有待提高,因此传统武术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处于相应的探索、冲突、思考、生存、传承与发展阶段。武术的实战技能,是历史传统所赋予武术的根本核心和文化灵魂。竞技武术在文革前十年,基本上是以著名的传统拳、械套路(风格典型独特、实战方法明确、动作规范)为中心编排的,例如甲组规定套路(拳、刀、枪、剑、棍)等,至今仍有非常好的锻炼与研究价值。文革后,武术竞技套路逐步走上以“创新”、“规格”化范畴、并具高(跳跃)、难(技术难度)、美(动态优美)动作要求后,逐步融入舞台艺术和技巧化的竞技趋势,同时由于裁判法还存在某些不科学的人为因素。随着社会文化生活和体育健身、搏击项目的多元化,使国民对竞技武术的认知(缺少传统文化支撑)和参与程度日愈减少。而随之柔道、空手道、跆拳道这些“后起之秀”们却恰逢时机地相继进入了奥运会时代……。我认为这并非不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和调整,要有效促进中国武术的整体实力发展,竞技武术要加强研究,要潜下心来,在原有技术形式基础上向传统武术借助真实的实战技术和相应的战术功法训练,以现有深度丰富其实质内涵,形成可以普及发展的、有文化活力的、系统科学的武术格局;传统武术也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向竞技武术学习相应的技术动作规范及训练的严谨与科学,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技术素养和实战运用能力。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流的传统武术必将作为武学研究与实战基因的雄厚基础,而更加充实和科学化的竞技武术将作为具有传统武学支撑的,并回归本真的武功与实战能力作为技术前沿。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拳头。如能如此,中国武术综合实力的提升,必将使西方乃至周边国家的武术文化“入侵”陷入颓势,再也不是困扰中国人心中的耻辱与无奈的心结。使中国武术真正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目前国内外武术相应对抗项目的兴起与发展(例如自由搏击、综合格斗……),为武术进一步挖掘、研究、提升传统实战能力,无形中扩展了视野与自我思考、实践、发展的空间。也同时为某些传统武术的继承者敲了一记警钟(武术造假者除外),如果仅满足或热衷于一般表演形式(社会活动)和在教学中淡化或并非准确的“实战”说拳……那么流传至今的传统武术绝学(实战价值)将会随着时间的流失黯然失色而逐渐消亡,因为“任何失去文化感动的事物,就将失去生命的活力”。举个并非适宜的例子,流传百年的瑞士机械钟表,之所以名满天下,其核心灵魂就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工匠精神,和完全实用基础上的品质精准。一百多年来传承至今,令世人赞佩。因此我们要静下心来,用心加强自身传统拳种的研究与实践。使其拳、械、功法独特的技术内容、实战风格(即拳、械回归本真基础上的技术提升)上升到应有的实际高度,最终形成有价值、有灵魂、有生命力武术文化遗产。为提高中国武术的整体实力和战术能力(质量与水平),提供科学、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文化支撑。
长期以来,在所谓市场经济转型大环境影响下,武术圈子里也时有发生不重团结、拉帮结派、钻营名利、排斥异己、嫉妒拆台、造谣抹黑、文著造假、故弄玄虚、“文人相轻、武人相欺”等是非乱象……,时刻侵蚀着这个肌体。这种旧有的劣根性、虽属极少数,但其“毒瘤”无形中制约、影响着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习武人要有境界,要经常反思,加强团结、为人师表;另一方面要加强组织建设,经常总结经验、教训,不要迷信那些假专家、假大师、假学者,这样所谓的“名人”不仅误人子弟,而且贻害众生。要以一双慧眼不徒看虚名,要静观其真才实学。这样将有助于我们对武术有冷静、清晰的学习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推动传统武学的进步和发展。
传统武术的发展,我的建议是:不等不靠,坚定发展。也就是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每一位传统武术的坚守者,都要担当起历史的责任,以独守心缘的力量和智慧,将传统拳法、兵器、功法的历史传承更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也要清晰自身传统武术的核心价值和发展优势在哪里?短板和困境是什么?明确了优势与不足,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目前已有很多传统武术项目在当地发展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说明只要坚持:挖掘、整理、研究、实践、传承、发展之路,传统武术就一定会有辉煌的明天。目前国家对传统武术是倡导保护、社会支持,正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在此谢谢大家,谢谢同学们。
采访结束,当我们一行起身告辞的时候,在激励与感动之中,不觉已夜幕初上。此时书房香炉中的余香仍在古觉与清韵中飘逸;那天籁之音的古乐之曲,正如伴随着秦先生的人生,在淡定与经典中漫步前行。
(秦先生和他的团队走出了一条可供借鉴、学习之路,他以自己的才能、睿智和实干精神在求索之路上仍在继续前行。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编者按)
祝:秦庆丰先生多多保重。
少林五形八法拳之“金豹回头”势
少林大金刚拳
少林十八罗汉手
1990年秦庆丰老师与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会名誉会长沈醉先生(全国政协委员)和名誉顾问溥杰先生(全国人大常委)合影于颐和园听鹂馆。
1982年秦庆丰老师在北京大学武术协会成立时,与著名武术家吴图南、李子鸣、马礼堂、周尊佛先生合影于北大主楼前
1984年秦庆丰老师正在《少林五形八法拳》专题拍摄中
1982年北大武协成立,组长秦庆丰老师正在教学中
家训
秦庆丰老师与俄罗斯少林五形八法拳联盟教练组合影
秦庆丰老师与各高校武协同学们合影
秦庆丰老师于清华大学武术讲学
秦庆丰老师与清华大学武协正副主席合影于家中
武术教练组与希望工程•国术基金全国教师培训学员合影
武术馆校、武术社团、武术代表人物提供文字、图片等新闻素材,免费为您宣传。E-mail:709882957@qq.co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全球功夫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文图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