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的一个凌晨,天色还未破晓,我和《武魂》杂志主编周亮先生便从北京登上了前往沧州东光县的高铁。列车如同离弦之箭,在黎明前的大地疾驰……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拜访一位低调、朴实且勤奋的画家——于志祥先生。于志祥与周亮乃“忘年交”,而我则是初次登门。
刚进入屋内,于志祥先生便热情地沏茶、端水果,并招呼我:“韩老师,先喝口茶暖暖身子。”一杯香茗下肚,瞬间驱散了我身上的寒意。
别看于志祥先生已年逾古稀,可他的行动力却像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小伙,步伐矫健,没有丝毫老态。平时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留着如鲁迅般刚劲的寸头,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刚毅与温和。他虽然身材不高,但思想境界却不凡。数十年来,他全身心投入人物画创作,用笔墨为现当代杰出人物“造像”。其作品不仅精准捕捉了人物的外貌特征,更像是一面镜子,深刻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与内在品质,仿佛能让观者透过画面触摸到人物的灵魂。

东光县铁佛寺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画科之中,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其他画科,与山水和花鸟两类中国画相比,人物画所依赖的造型能力最高, 因而普遍被认为最难驾驭的画种。于志祥先生却幽默地说:“我就是爱画画,是个笨人,肯下笨功夫。”
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只有质朴得像田间泥土一样的话语。这在一个追求高效、急于速成,甚至利用科技技术“一键合成”的创作时代,属实难得!
“这是我的画册,请二位指教”,于志祥先生非常谦虚地为我们打开,那一幅幅风格迥异、传神动人的作品直击心灵,刹那间,令我不禁重新审视这位自谦为“笨人”的画家。而他这些画作背后的故事,也在他的讲述中缓缓展开……

于志祥为笔者介绍画集
一、自幼丹青意兴长 少小便临街壁上
“我出生于1947年,初中毕业后便开始在县城单位的影壁墙、大街上给伟人画像。那时候年龄小,胆子大。 1970年,我又进入油棉厂工作,期间我们积极响应毛主席说过一句话,‘男人能做事,女人能顶半边天’,参与创作了反映时代背景的作品,处女座《喜送爱国棉》曾被河北美术出版社收录,那时候可没有走后门或送礼的现象啊!”

于志祥作品——《喜送爱国棉》
说到这里,于志祥先生特别翻出那张作品,画中一名女子喜气洋洋地赶着马车送棉花,丰收的景象跃然于纸上。他继续说道:“1986年,我调到了东光县电影院,负责电影海报绘制。《少林寺》上映时,我画的海报在当地引起轰动。我凭借多幅作品参加省电影海报展览,获二、三等奖,并因此评职称、涨工资,当时感觉自己小有成就,但并不骄傲。后来因工作需要调入县文化馆,直至2007年退休。”
交谈中,于志祥先生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旋即起身从屋内取出一个袋子,打开后,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一沓证书,这些证书承载着他大半生的荣耀——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证、河北省电影宣传画画会会员证、沧州画院画师证,还有那分量十足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最下面还有一张泛黄的手抄纸,他又小心翼翼地展开,笑道“这算是我的工作简历了”!

于志祥荣誉证书(部分)
随着他的讲述,那张纸上的字迹似乎也鲜活起来:1960-1963年,那是充满梦想的学生时代;1970-1980年,在油棉厂的日子辛苦又充实;1982-1987年,电影院的工作让他与光影结缘;而1988-2007年,在县文化馆的岁月则见证了他从成熟走向暮年,直至光荣退休,继续发光发热。
二、一生为人民 清气满乾坤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周总理就是一位为国为民、一生忙碌的人。”为了表达对总理的崇高敬意,于志祥先生专门创作了一幅作品——《清气满乾坤》。
“我以人物为主,以梅花为陪衬。有人说梅花寓意‘清香’,我觉得‘清气’更能表达总理高度的气质。这张作品在省展荣获一等奖,有几位老板想出高价购买,对于我来说实在无法接受!总理虽然没有儿女,但他却把父母心给了几亿人。咱如果把这张画卖了,从良心上我就过不去。”

于志祥作品——《清气满乾坤》
于志祥先生对这张画有着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任何金钱都无法替代的。然而,通过一次契机,他将这幅作品捐献出去了。用他的话说,这是“实现了内心的愿望”。
现在提及此事,他仍难掩激动:“2016年,我经朋友引荐,结识了淮安周总理纪念馆的陈馆长。我当时就想如果这幅作品达到人家的要求,就捐赠给总理纪念馆。恰逢陈馆长在西安出差,朋友将我的作品照片发给他,没想到很快便拍板了。于是,我就将这幅倾注心血的原作赠予总理纪念馆,现场我还登台发言并接受媒体采访。对我来说,这些荣誉都是身外之物,作为一个普通人,已经心满意足了。最令我感动的是陈馆长说的一句话,‘总理回家了’。”

收藏证书
三、博采众长求创变 自成一格韵方成
窗外春寒料峭,树枝仍光秃秃地挺立着,室内阳台上却是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花卉傲然地绽放着,满屋淡淡的花香与浓郁的墨香、书香弥漫,传统文化的“味道”,香远益清……
我在于志祥先生的引领下,走进了他那充满墨香、书香且满满当当的书房,不经意间,“嚯!”想不到角落里还隐藏着一幅大作啊!那是于志祥先生早年仿徐悲鸿的《双鹫图》。只见双鹫并肩而立,远山青黛如染,近石嶙峋嵯峨,山叶染黄伴石而生。仔细看,那双鹫目光锐利,缩颈敛羽,其双爪、勾嘴、长颈,每一处细节都精准到位,生动的姿态彰显出威猛的气势。

于志祥作品——《双鹫图》
虽为临摹之作,相比较,从创作技法上,亦有不同。在欣赏此图的过程中,我突然转身请教道,“您的画作,也受到刘继卣先生的影响吧?”
“有影响啊!刘继卣、徐悲鸿、杨之光都是我崇拜的大家!尤其是杨之光先生,对我的人物画影响最大!”
于志祥先生认为,艺术创作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艺术是既要传承,更要创新。中国数千年来从未间断过与外来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孕育出了多样的艺术形态。就像中国传统画与西方油画碰撞出的中国写意油画,近现代美术家们更是各显其能:徐悲鸿引入西方写实主义技法,为国画注入新活力;刘海粟将西方表现主义与中国传统泼墨泼彩完美结合;林风眠则巧妙协调西方现代风格和中国传统诗性意蕴。而杨之光先生,在徐悲鸿、董希文、叶浅予等先生的指导下接受以西画写实能力的训练,成为了交汇岭南画派、“徐悲鸿-蒋兆和”体系及百年来“新国画”艺术精神于一体的大家,建构了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审美范式。

于志祥先生与周亮先生交流艺术
“先学做人,再事丹青”,这是著名画家杨之光先生的座右铭,同样也是于志祥先生的做人准则。“做好人,读好书,画好画。这满屋的书,就像一位位‘老朋友’,是我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把它们背回家的。我在画画之余,随时欣赏名家名画,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我从中汲取无尽的养分,丰富到我的作品中,这个过程很充实、很舒服,这算是很好的养生之道吧(笑)!”
四、腕底传心神意备 精毫妙写马嘶风
退休后的于志祥先生更忙了!他立志为100位杰出人物的造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每日沉浸于画室之中,专心致志搞创作。截至目前,他创作的人物系列有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烈士、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及武术家等。
“这个人物系列的创作是受一位好友的启发,但我毕竟快80岁了,必须争分夺秒。”于志祥先生边说边展示了几幅精品力作,其中包括钱学森院士和袁隆平院士的肖像。“钱老一生以国为重,轻视名利,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导弹之父’,让我们能够有尊严地活着;而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之父’,则让我们不再挨饿,我打心眼里敬仰他们!”

于志祥为钱学森院士画像
“我创作人物画的理念源自古人所讲的‘以形写神’。表现一个人物,先‘塑形’,“形”是什么?对象可见的外貌。‘神’又是什么?内在的精神和气质。只有形神兼备,相互融合,才能使画面既具有逼真的形态美,又蕴含深邃的精神内涵,最终赋予作品以生命力和深度。就像我画袁隆平院士,不仅形似,更求神似。其实我想传达出他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格。这种精神,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对科学的执着与热爱,更让大家感受到他那种朴实无华、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
于志祥先生谈完科学家,话锋一转,聊起了武术,并感谢周亮先生为其引荐多位德艺双馨的武术家,更回忆起在2023年《武林志》电影公映40周年庆典上和2024年“中国武术代表团访美50周年纪念庆典”新闻发布会上,他分别为《武林志》“东方旭”扮演者李俊峰先生、1974年武术访美代表团副团长张山先生造像的难忘画面。

于志祥为袁隆平院士画像
于志祥先生感慨道:“我的作品谈不上好,想不到武术界的名家精英们这么喜欢,这也是对我的鞭策。我虽然不练武术,但我会把武术家们的侠义豪情注入到作品中。我主张‘中西结合’,通过点、线、面、色彩和明暗法,力求体现出那种独特的韵味。正如杨之光先生所说:‘不步前人施水墨,丹青偏爱拂新风’,这是我一贯的创作主张,也是我长期奋斗的目标。”
20世纪中国美术的精髓,可用八个字精炼概括:“民族解放”与“中西合璧”。其中,“民族解放”就是艺术家们为民族解放运动而做的激情之作,鼓舞民众千百万;而“中西合璧”则展现了以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师,在融合东西方艺术精髓方面的卓越成就。对于志祥先生而言,这些大师们的精品力作,他是反复研究,大胆临习,可谓“爱到深处”。尤其是关于马的题材,更是“一往情深”。

于志祥作品——《八骏图》
“我画马首重结构,这是外在的美。我喜欢奔腾的马,一往直前,这不是狂,是一种进取精神。其次是马对主人的忠诚,这是一种内在美。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始终传承着如骏马般坚韧不拔的品格。无论是曾经在抵御外敌入侵、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阶段,还是在当今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始终扬鞭奋蹄,勇往直前!”
以下为访谈实录:
问:您画每一个作品前都做了很多的功课吧?
于志祥:让我给您介绍下我出版的这本画册吧。这里面收录了我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于志祥画集
先看这幅《喜送爱国棉》,这是我最得意的作品之一。创作时我才21岁,却喜获河北省美术展览二等奖。这幅画真实再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场景,每次看到它,都让我回忆起当年的生活气息。
下面这幅是我在去年过世的老友,爱养花。旁边这幅是我孙子,是在自家菜地里的写生。我一直觉得,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样的场景最能打动人心。

于志祥为武术家张山先生画像
说到这张电影海报《野鹅敢死队》,这是我的一个意外收获。当时我在电影院工作,省里举办美术展览,朋友鼓励我参赛。没想到第一次投稿就获得省二等奖,还因此被评为三级美术师。
最后这幅《柳马图》更有趣。这是我和河北省美协副主席合作完成的。他负责画柳树部分,我来画马。我画完马后他特别满意,笑着说:"老于,我给你添两笔吧!"

于志祥为武术家李俊峰先生画像
问:这幅《野鹅敢死队》海报,是您临摹的还是创作的?
于志祥:都是自己结合电影里面的人物、紧扣主题创作的。我属于杂家,您看我这本画册,什么风格都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为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其中的人和事都会成为艺术作品中情感的写照。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你只要用心观察、体会、扑捉、记录,那都是艺术表达的灵感的源泉啊!

于志祥作品——《野鹅敢死队》
问:您藏书多年,尤其喜欢收藏艺术类书籍,几大画派的书都有吗?
于志祥:都有!您看我的这间书房,有连环画、有艺术史、艺评书籍及“五大画派”——京津画派、海上画派、长安画派、岭南画派、金陵画派代表人物画册。我还喜欢收藏古代名家画册、碑帖等。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老伴,那时候我俩工资很低,省吃俭用,但她从来没有在我买书上说我乱花钱,一直到现在都支持我买书。

于志祥书房一角
问:听说您之前还在老年大学教课,现在还继续任教吗?
于志祥:东光老年大学成立后开设了一个绘画班,我从那边教了10年,人家说我是老师,我的观念是不要叫我老师,就是大家在一块玩儿。我现在刚退下来。包括现在我担任东光县美协主席,毕竟年龄大了,我就建议领导选一位年轻的领导。大家说我是当地的美协主席,其实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大班长”。班长就是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我也在不断地学习。其实无论教学,还是自学,都需要持之以恒。

正在创作中的于志祥
问:是的。学是练的基础,悟是练的升华。我看到您书房里挂了一幅字——《学贵心悟》。
于志祥:(笑)这张作品是天津美院教授王双澄先生为我题赠的,并附言:“学有所思,方能有所悟。悟则明,其理才能心领神会,此乃古治学之精神。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古训也。此句更有益于今人。”

天津美院教授王双澄先生为于志祥题赠《学贵心悟》
问:学画这么多年,有没有对自己做一个大的总结?
于志祥:这点也正是我想说的。我有一次我办展览,有位解说员说了四个字,我觉得很有道理,也表达了我的心声,那就是“无愧人生”!

人物简介
于志祥,国家二级美术师,沧州画院画师,东光县美术家协会会长,沧州群星艺术学会、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喜欢画马,擅长人物肖像画。曾出版《于志祥画选》,入编《东光县志》《群众文化名录》《当代文艺家名典》《当代美术三十年》《中国美术选集》《中华艺术家作品展获奖作品集》《现当代河北美术家作品集》《二十世纪中国艺苑掇英大画册》等文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全球功夫网系信息发布平台,文图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