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这种特殊的身世使他早年即因家庭矛盾出家为僧。但是,民族的危难又使他不能忘情现实。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日本东京加入留日学生组织的革命团体青年会。次年加入拒俄义勇队。同年归国,任教于苏州吴中公学。不久,到上海参加《国民日日报》工作。光绪三十年,南游暹罗、锡兰,学习梵文。三十三年(1907),在日本与幸德秋水等组织亚洲和亲会,公开揭出"反抗帝国主义"的主旨。同年,和鲁迅等人筹办文学杂志《新生》,未成。宣统元年(1909),再度南游,任教于爪哇中华学堂。辛亥革命后归国,参加上海《太平洋报》工作。1913年,发表《反袁宣言》,历数袁世凯窃国的罪恶。他的情绪起伏不定,时僧时俗,时而壮怀激烈,时而放浪不羁,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
1903年苏曼殊留学日本,曾在东京早稻田大学预科,成城学校等处就读,并利用假期到泰国、斯里兰卡等国游历,在日本期间,参加过中国留学生的爱国组织革命团体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倾向于民主革命。学成后回国,任上海《国民日报》的翻译,不久即于惠州出家为僧。1907年赴日组织亚洲和亲会,公然反抗帝国主义,后与鲁迅等人合办杂志《新生》,但未成功,此后远赴爪哇。辛亥革命后归国,对现实悲观失望。1918年5月2日,苏曼殊在上海病逝,年仅35岁。
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在民国初年以迄现在,由章太炎先生与“南社”诗人们烘托,擅长鸳鸯蝴蝶派的文字,以写作言情小说如《断鸿零雁记》等而出名,行迹放浪于形骸之外,意志沉湎于情欲之间的苏曼殊,实际并非真正的出家人。他以不拘形迹的个性,在广州一个僧寺里,偶然拿到一张死去的和尚的度牒,便变名为僧。从此出入于文人名士之林,名噪一时,诚为异数。好事者又冠以大师之名,使人淄素不辨,世人就误以为僧,群举与太虚、弘一等法师相提并论,实为民国以来僧史上的畸人。虽然,曼殊亦性情中人也。”

秋思图

汾堤吊梦图

吴门道中闻笛图

吴门闻笛图

孤山图

莫愁湖图

渡湘水寄怀金凤

白马投荒图


山水图

蒹葭图

蒹葭楼图

梦谒母坟图

深山松涧图

江干萧寺图

送水野南归图

杨柳晓月图

驻马题石图

徐中山王莫愁湖泛舟图

潼关

写潼关诗意

春郊归马图

终古高云图

一顾楼图

枯树孤艇图

扇面·五·茅亭暮鸦图

扇面·六·雄关遥望图

扇面·七·小桥孤艇图

天津桥听鹃图

夜闻啼鹃

过马关图

葬花图

竹篁孤女图

行脚祝融峰图

山水立轴

登峰造极图

文姬图

美人红泪图

苏武牧羊图

谢叠山先生卖卜图

猎狐图

陈元孝题奇石壁

岳鄂王夜游池州翠微亭

太平天国翼王夜啸图

寄邓绳侯

江山无主月空圆图

清秋弦月图

天津桥听鹃图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