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保鸡丁在国外是最具中国文化味道的美食。据查,只有豆腐(Tofu)和宫保鸡丁(Kung Pao Chicken)是音译的英文,可想而知它们在西方食品中的地位,几成中国菜代名词。
现在大大小小的中餐馆中,“宫保鸡丁”这道菜可谓司空见惯。至于有些菜单上写成了“宫爆鸡丁”,是有人认为烹制方法为“爆炒”,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没有弄清楚“宫保鸡丁”的由来。
说到“宫保鸡丁”,当然不能不提它的发明者——丁宝桢。据《清史稿》记载: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进士,光绪二年任四川总督。据传,丁宝桢对烹饪颇有研究,喜欢吃鸡和花生米,并尤其喜好辣味。他在四川总督任上的时候创制了一道将鸡丁、红辣椒、花生米下锅爆炒而成的美味佳肴。这道美味本来只是丁家的“私房菜”,但后来越传越广,尽人皆知。但是知道它为什么被命名为“宫保”的人就不多了。
【口味及菜品标准】鸡肉要入口滑嫩、欠汁咸酸甜及微辣,花生米要甜香脆,明汁亮欠,没有多余油留在盘中。
【误区及解决方法】1. 肉太老。解决:别用冻过的鸡胸肉,要用新鲜的带皮鸡腿肉。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有“宫爆鸡球”这道菜了。2. 太酸太甜或太辣。解决:努力练习“宫保汁”的调法。3. 花生米不够脆。解决:努力练习炸花生米。
【菜品美文】北京峨嵋酒家宫保鸡丁的传说
提起宫保鸡丁,恐怕没人不知道。“馋这口儿的时候,就得过来吃。”这是宫保鸡丁忠实粉丝共同的“念想儿”,但凡到峨嵋酒家的食客,几乎是桌桌必点宫保鸡丁。
60年前的今天,峨嵋酒家在西长安街电报大楼西侧的一个四合院开业了。提起这道“看家菜”宫保鸡丁,就不得不提川菜大师伍钰盛,这位国宝级的烹饪大师曾为这里掌厨40余年,如今已年近百岁。宫保鸡丁是伍钰盛最拿手、叫绝的菜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饭店有高级宴请,派专车请伍钰盛出“外会”专做这道菜,被众多中央领导人称为“状元菜”。峨嵋酒家光凭着这道菜就吸引了不少人“频频回头”。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听说了,也特地来尝这口儿。伍钰盛亲自掌勺,上了宫保鸡丁这道“头菜”。这里的“宫保鸡丁”平中见奇,技法独特,质量上乘。首先是“小荔枝口”味正。选料用的是仔公鸡的嫩腿儿肉;火候把握在“刚断生,正好熟”之间;上浆码足底味,鸡丁剞花刀,与配料花生米形色相称;烹炒时得“锅红、油温、爆上汁”。成菜上桌先后品出五味:先甜,后微酸、略有椒香,咸鲜还稍带点麻口。食后盘中“只见红油不见汁”,这就是峨嵋独创的“散籽吐油”法。
.jpg)
宫保鸡丁的秘密来自于“宫保汁”。毛春和是这里的第十代厨师长,每天一个半小时,毛师傅都要在他的后厨“密室”中亲手调配,光配料就有150斤,其他厨师炒菜也用毛师傅勾兑好的“宫保汁”直接炒。
除了几道百姓耳熟能详的“看家菜”,外卖窗口还有两样“创意菜”,那就是自创的用宫保鸡丁和鱼香肉丝做成馅的包子,这么新颖的包子馅,也只有峨嵋酒家才有了。总经理侯秀琴说:“包子最大的优点就是物美价廉,让更多的老百姓花几块钱就能尝尝我们的宫保鸡丁!”
时过多年的峨嵋酒家宫保鸡丁还是那个味道。的确,做咱老百姓的菜不容易,人家就好这口儿,来不得半点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