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轻步站
自然站立,全身放松,松静自然,上下无一处呆板僵硬之处。左肩领前,左手左脚在前,右手右脚在后。左脚五趾向前,右脚五趾向右方。两脚前虚后实,重心在右腿上。身体中正而不偏不倚。左肘护左肋,左手掌心向内,虎口向后,五指揸开护左胯前;右肘护右肋,右手掌心向内,虎口向前,五指揸开向前斜下方,贴在右胯前。两肩要松,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头顶项竖,下颌内收,闭唇叩齿,舌顶上腭。两眼向左前方前视。(图5-1-1
)
【要点】此式为心意拳的开首准备式,可以变化为一切动意,或打或顾,或进或退,随心所欲,万法从此开始。但此式站时要全身放松、虚灵项劲。
2.熊出洞
全身警起,缩束合一,要有高度集中之精神。站立时要左脚尖立起,五趾朝上,以脚后跟为支撑点。右脚掌向右方,五趾抓地,脚心涵空。左臂屈臂坠肘,左掌由左胯前上起,掌心向下内含,虎口向右,五指揸开向前;右手掌心向下,虎口向左,五指揸开,放在右胯前的小腹丹田部位。头要上顶,下颌里收,闭唇叩齿,舌顶上腭。两眼要向前方视去。(图5-1-2)
【要点】此式为心意已经发动,可攻可守,可进可退。此时意谓我有大熊之身,竖项垂肩含千钧之力。两肘护肋,两手护心;站立后手尖、鼻尖、脚尖在一个立体平面上,为三尖照。
【说明】 因为心意拳传到马学礼时,已经被回民的伊斯兰文化融合,故四把捶的出手式有“汤瓶式”的印记,此“熊出洞”实有汤瓶起式的内涵。
3.虎扑
左脚上前半步,全脚落地,落地后屈膝成弓腿,膝盖下小腿与地面成90度,五趾抓地;右脚随左脚前进也脚掌向前,右腿挺直,五趾抓地,从右脚跟到头部形成一挺直的斜线,心意拳叫作牮杆之箭(此势又有斜线支撑之形,又有像弓箭在弦上准备待发的意境)。在左足落地的同时,左肩下沉,左手下扑按到左膝内侧;足落地、栽肩、左手往下扑按,三个动作要在同一个时问内完成;左手掌心向下,虎口向外,五指揸开向前,但指尖不能过膝,为虎不现爪。右手掌心向下,虎口向前,五指揸开也向前,按到裆前护裆。两眼往左前方前视。头要前顶,项要竖直,下颌里收,闭唇叩齿,舌顶上腭。两眼向前上方视去,全身成牮杆之箭势。(图5 -1- 3)
【要点】 此式有饿虎扑羊之势。击打时全身劲要完整,有打牮杆之箭劲。要像“墙倒最难顶,天塌不能擎”一样让敌人无法防备、无法还手。
4.虎坐山
接上式。右脚五趾抓地不动,重心后移,臀部后坐;同时左脚后收,脚后跟着地,脚掌前翘,脚趾向上;合裆扣膝,两股相并,谷道上提,小腹上翻。左手变立掌,置放左膝上方,五指揸开向上护胸前;右手掌心向前,五指揸开向上,右手虎口附在左掌大拇指处。两臂夹紧为台劲,两肘下坠护肋,头顶项竖,下颌里收,闭唇叩齿,舌顶上腭。眼要从左掌虎口前望。(图5 -1-4)
【要点】 心意拳的劲意是有前必有后,有进必有退。前击后打是心意拳的特点。此式为心意拳的后坐劲,是防止后面来人把我搂抱住,我用臀部坐击后面人的小腹部。
5.过步箭蹿
接上式。左脚上前一步,落地后五趾抓地。右脚随双手向前抖击,同时上前垫一步,脚跟着地,五趾向上。仍要合裆扣膝。在过步时手脚一起动作,两手掌先一起下扑,然后双掌十指均揸开向前,往下一按后再两臂一起合劲,带动双掌一起向前抖出,抖出时双掌用掌沿前击;这就是猛虎的抖毛之威、出洞之勇的表现。要聚精会神,两眼前视,一心贯注。 (图5-1-5)
【要点】 虎有搏战之勇,抖毛之威,此式有马奔虎践之意。所以练时,双掌要抖弹,要有抖弹力、前穿力,要有抖绝劲。此式为进步的过渡动作,先上左脚,再上右脚,要超过左脚,脚掌落地后,五趾向上,脚跟着地,两肘护肋,两膝相合,档部要扣。也有人把此式叫作“虎步践蹿”,但其步比过步要大。
6.猴竖蹬
紧接上式。右脚随双手前抖按击的同时上前一步,落地后五趾抓地,重心在右腿上。左脚立即也向前上一步,左脚跟立地,脚尖翘起,合裆扣膝,谷道上提;左手变钩手,从怀中穿出,置于左膝前,五指撮成钩手,左臂屈臂,肘部下坠。右掌五指揸开向前,虎口向左,掌心向下,用右掌护住左肘,右肘紧护右肋。头顶项竖,下颌里收,闭唇叩齿,舌顶上腭。两眼向前上方注视。(图5 -1 -6)
【要点】 此式为心意拳的缩身之法,是为躲顾敌人之法,但要缩得紧,也是准备向上纵身,攻击敌人之前兆。
7.横拳
接上式。左脚向前半步落实,五趾抓地,左膝成弓步;右脚原地不动,腿部挺直,支撑身体成牮柱步。左手钩手变掌,虎口向上,五指揸开向前;右掌变拳,拳眼朝上;左掌右拳合抱一起,由下向上往前上方冲击而出,高于口平,两肩内扣,两肩内滚,头顶项竖,下颌里收,闭口叩齿,舌顶上腭。全身也要打成牮杆之箭势。眼前视。(图5 -1-7)
【要点】 两臂要有台抱劲,要沉肩坠肘。此式有恨地无环之劲力,设想如地球有环,我就要将地球提起,此把劲可与恨天无把同练。
【说明】 有人看此捶名“横捶”,可捶并不横,实不知心意拳的横拳是“出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兵不厌乍,此又为心意拳法之刁钻耳。
8.转身鹞子入林
接上式。身体后坐,重心后移,右脚尖翘起,左臂上举,前臂与上臂成90度角。左掌掌心向右后拧翻,虎口向上,五指揸开也向上。右肘横贴右胸部,右掌掌心向上,虎口向下,五 指揸开向左,置左肘部下方,掌背尽量贴左胯部。两臂相交,护住胸前。而部朝右肩转去,全身要拧成呈捆绑劲、裹缩劲。头顶项竖,下颌里收,闭口叩齿,舌顶上腭。两眼顺右肩前视。(图5-1-8)